探寻非遗草编魅力,传承指尖上的艺术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古老的非遗技艺宛如一颗颗明珠,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温度。1月13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的绿意编梦队满怀热忱与期待,踏入了非遗源头村——岭根村,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非遗草编实地调查之旅,力求挖掘草编技艺背后深藏的历史文化内涵,精准把握其传承现状,为这门古老技艺的保护与发展添砖加瓦。
一踏入岭根村,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绿意编梦队的成员们迫不及待地前往拜访当地久负盛名的草编艺人。这位老人投身草编工作已长达20余载,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皱纹,却丝毫没有减退她对草编的热爱与执着。她笑容和蔼,眼神中满是对自己作品的自豪,热情地将团队迎进屋内,随后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件件精美的草编产品,有实用的草帽、精致的提篮,还有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工艺品,每一件都凝聚着她的心血与智慧。
图:手工艺人向团队成员展示草编作品
老人深知团队成员对草编工艺的好奇,于是耐心细致地讲解起从选草、处理到编织成型的复杂工序。选草时,她的眼神专注而敏锐,将粗细各异的席草仔细分拣,如同在挑选珍贵的宝物。不同粗细的席草将被用于编制不同类型的产品,粗草坚韧,适合制作大型器具的框架;细草柔软,能够编织出细腻的纹理与精致的造型。而处理席草的过程同样不容小觑,要经过晾晒、浸泡、去皮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关乎着最终成品的质量。编织时,保持席草的湿润度至关重要,这是防止席草在编织过程中断裂的关键。只见老人双手如灵动的蝴蝶,在一根根席草间自如穿梭,动作娴熟流畅,一气呵成。不一会儿,一个精美绝伦的半成品草帽便呈现在众人眼前,那细腻的纹理、规整的针法,让团队成员们不禁啧啧赞叹,对老人的精湛技艺佩服得五体投地。
图:手工艺人向团队成员展示草编作品
在与草编艺人及当地居民深入交流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草编在这片土地上深厚的群众基础。往昔岁月里,草编是岭根村家家户户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闲时节,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一边谈天说地,一边摆弄着手中的席草,将生活的琐碎与美好编织进一件件草编作品中。它不仅是一种充满趣味的手工活,更是村民们重要的经济来源,承载着无数家庭的生计与希望。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廉价的塑料制品如潮水般涌入市场,以其便捷、多样的特点迅速占据了人们的生活,传统草编用品逐渐被边缘化。如今,漫步在岭根村,从事草编工作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他们坚守着这份古老的技艺,却难以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年轻人向往城市的繁华与现代生活的便捷,对草编兴趣寥寥,传承后继无人的困境如乌云般笼罩着草编行业。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当地政府和一些民间组织并未坐视不管,而是积极行动起来,为草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点亮希望之光。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著名旅游风景区引入草编宣传馆,精心布置的展馆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草编作品,配以详细的文字介绍和生动的视频展示,让游客们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草编技艺的魅力。同时,设立非遗传承基地,为草编艺人提供宽敞明亮的创作空间和先进的设备,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设计,将草编与现代生活元素巧妙融合。于是,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应运而生,草编饰品成为时尚人士点缀穿搭的点睛之笔,家居摆件为现代家居增添了一份古朴自然的气息,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拓宽了草编的销售渠道,更让草编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一些学校也积极响应,将草编纳入校本课程,邀请专业的草编艺人走进校园,为孩子们带来生动有趣的草编课程。孩子们在亲手编织的过程中,感受着草编的独特魅力,在心中种下了传承非遗的种子。
图:当地设立的非遗传承基地
此次实地调查,如同一把钥匙,为绿意编梦队的成员们打开了非遗草编的大门,让大家深刻认识到这门古老技艺的独特价值和传承保护的紧迫性。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撰写详实的调查报告,深入剖析草编技艺传承面临的问题与机遇;制作精美的宣传视频,用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草编技艺的魅力。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门指尖上的艺术定能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吴倩/文,吴倩、彭鹭莹/图,李嘉欣、戎隽仪/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