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西部之光实践团队前往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时间科学馆,围绕“时间的测量与应用”主题开展学习实践。作为西部之光系列调研的首站,本次学习旨在通过现场参观与深度讲解,了解我国时间基准体系的自主建设过程,感悟基础科学对国家发展、社会运行的重要支撑作用。
走进科技馆,时间的轨迹在展板与展品间徐徐展开。从远古的日晷、水钟,到近代的机械钟、石英钟,再到现代的原子钟、光钟,队员们全面了解了人类计时技术的发展历程。讲解员王弼松以“人类为何要不断追求更精准的时间”为引,引导大家理解:从农业时代“看天定时”,到工业社会的钟表制造,再到信息时代的精准授时,时间精度的提升,支撑着科技与社会的演进。
▲讲解员王弼松带领团队成员走进时间的起源,讲述人类对时间的探索历程
在“三种时间尺度”展区,讲解员系统介绍了世界时、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的构建过程及其在全球授时体系中的定位。队员们了解到,世界时来源于地球自转,具有自然性;原子时依托原子跃迁频率,保障了极高的精度;协调世界时通过两者平衡,实现了全球统一的时间标准。这一科学体系,既依托国际合作,也体现了自主创新,是现代社会时空体系的核心基石。
▲讲解员王弼松讲解世界时、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的原理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围绕“北斗系统授时精度与GPS差异”“时间同步在现代通信中的作用”等话题,与讲解员展开交流。讲解员结合国家授时中心承担的任务,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我国时间基准体系的自主掌控过程,以及其在卫星导航、金融交易、航空航天、能源调度等领域发挥的关键作用。
通过现场学习,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精准的时间不仅是科研实验的基础条件,更是国家战略能力的底座保障。从依赖引进,到自主研发,我国时间体系的建设,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也是基础科学支撑国家安全的现实体现。
此次走进国家授时中心时间科学馆,是西部之光实践团队深入科研前沿、了解基础能力建设的生动一课。作为物理学院的青年学子,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培养科研精神,立志在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的征途上,肩负起时代新人的责任与担当。
▲“西部之光”实践团队在国家授时中心科技馆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