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文化源远流长,诉说着岁月的流淌。九百年间的传承,承载着一代代人的守候。一方舞台一张桌椅,是一次表演更是一个世界。
你曾经都从哪里获得过关于温州南戏的讯息?我相信回答几乎是零。
但是,方汝将老师曾说过:“戏永远在我们身边。”
当一帮大学生遇上古老又富有韵味的戏曲文化,我们期待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近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赴温州”诉南戏之情,品戏曲之味“实践服务团走进南戏发源地温州,了解温州方言下的南戏文化,探索南戏之奥妙。实践服务团队用自己的力量认识原以为距离大家很遥远的戏曲,真实感受到了戏曲演职人员的热爱与努力付出。实践团队结束实践活动,用大学生的角度完成视频的制作并成功调研,写出一份满意的调查答卷。
从讲座探南戏奥秘,知神韵所在
实践团队来到温州文化馆,亲自聆听一场关于南戏的讲座宣讲。方汝将老师带领瓯剧青年演员,选取《张协状元》》《杀狗记》等经典剧目的一些片段,真实地带我们领略了一番“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舞台上我们看到的每一个基本功,都是演员们几十年如一日磨砺出来的技能。一句词、一段腔、一甩袖,每一个细节都在他们的考量范围之中。正是他们对待瓯剧的兢兢业业与良苦用心,才让这瓯剧传唱几百年而包含神韵。讲座最后来到互动环节,观众讲到关于南戏瓯剧的创新问题,问到了本质却也是最关键的部分。我们的老一辈演员正在做着守正创新的事情,正培养着一代代杰出的新生演员。
这次讲座,舞台虽小,却也情真意切,亲身体验才知道,那一曲惊鸿若游龙,是多少日的付出与辛勤练习。讲座结束,实践团队对南戏的传承充满了期待和期盼。
从繁华都市到文化之乡,且看南戏底蕴。
远远站在南戏博物馆外,就感受到其本身的与众不同。不似外部街道的繁华霓虹,整座博物馆笼罩在古朴之中。
跨过木门槛,便隐隐嗅出一股木头味儿。复古的设计与南戏文化历史本身契合。在实践团首先走到的一间房中,其展示出的便是南戏文化的整体介绍。
“南戏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
白色浮雕被不起眼地刻在木板旁,留待每一个看见它的游客沉思。
《张协状元》《琵琶记》,戏剧本、戏剧服装。随着时间的流淌,实践团从屋头走到屋尾,继而转向另一个房间,最后停在南戏博物馆的正中央。
绕个圈过来,石砌的戏台被庄严地摆放在正中央,背景板上雕刻着的是朴素风景,四周进入口被“警戒线”拦住。一边是暂时不被使用的戏台,另一边是一遍又一遍播放着《张协状元》曲目的显示板,南戏的文化历史,跨越数年,通过另一种形式被带到大众的视野。
“大家来这里找找,有关南戏的曲目吧。”荧幕里,上了年纪的男人笑着对一群孩童说。
孩童成群散开,在一间间房子里寻觅着南戏最原始的踪迹。
而来访的游客们,一群继着一群在那些介绍词前讨论纷纷。
“快来,这里可以盖章!”一个小孩儿喊着从实践团旁跑过。
那是南戏文化的风,裹挟着历史沧桑,磨损的齿轮依然在转动
民间听南戏传承,寻得热爱之人
“戏剧这东西,你一旦了解了,自己就陷进去,再也不愿意离开了。”
在温州鹿城五马街的一个小亭子里,远远地便飘出了琴弦拉动的悠扬乐声。走近了去,隐隐约约还道是那咿咿呀呀的戏剧腔调。
“爷爷,你们唱的是什么呀?”
“是南戏。”
老人的声音依旧洪亮而平稳,一段段绵密柔长的戏曲唱腔如流水一般鱼贯出来,连着围坐余人的乐声,相接成为老一辈默默传承的传统衣钵。
匠人们的演奏在晨练结束的时段迎来了一天的开启。我们也得以与他们展开关于南戏的的采访。在温州的各个亭子和场馆都有那位演唱南戏的爷爷的表演。他说:“温州南戏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独具特色的艺术。我从小就爱听南戏,就在家里自己跟着学,学了片花、班群、武戏等不同的剧目,我认为传承南戏需要我们老一辈人把自己学到的传承给年轻人,让他们继续传承下去。我现在每天都坚持去公园区的亭子里演唱南戏,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南戏,爱上南戏。”
而被亭中戏腔吸引来的也不止我们,还有一位中央戏剧学院的退休教师亦闻声而来。于是我们也进行了对戏剧更加深入的沟通。他认为:“温州南戏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传统艺术的经典之一,应該予以高度重视和保护。要想把南戏传承下去,就必须在教育上下功夫,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接触、了解、学习南戏。我们也可以在电视、电影、音像、网络等多个渠道宣传和推广南戏,让更多人接触,认识,爱上南戏。只有让年轻人学习戏、接触南戏,才能够保证它不会被淘汰。”
在回忆自己为戏剧付出的往昔时,老人忍不住落了泪,他看着我们一众年轻的眼睛,近乎叹息地说:“戏剧这东西,你一旦了解了,自己就陷进去,再也不愿意离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