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发挥广大青年的社会担当和历史责任感,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面向全国高校开展2023年青少年绿色长征科考实践活动。北京林业大学“数据之眼”调研宣传队萌生并逐步完善“VR全景+林分资源数字化服务”的智慧林业体系,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及水土资源保护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一)林场可视化平台建设
据了解,旺业甸林场为赤峰市重点国有林场之一,通过封山育林、林分改造及幼中林抚育等森林管理措施,林场形成了以落叶松、油松为主要树种的人工林和白桦、山杨、柞树为主要树种的天然次生林并存的华北地区典型的山地森林类型,从10万亩残次林发展到现在的35亩林海,而这片绿色的林海已成长为有效的扼制科尔沁沙地向华北地区南侵的重要生态屏障。
7月10日至13日,“数据之眼”实践团六名成员通过实地取景测算、720云VR全景制作、无人机航拍合成等技术手段,对亚太森林体验中心东南方向约6000亩集混交林、天然纯林和人工幼林等多种林分结构于一体的森林区域开展综合试点工作。
10日13时,五名成员携带简易工具步行上山进行实地踏查和标准地筛选工作,沿山麓缓坡直上,途经低海拔落叶松人工林、以白桦为主导的针阔混交林、以幼龄青杄铺设的向阳护坡林等区域,路遇放养的牛群、碎裂的雷击木以及若隐若现的人工阶梯。在对林分主体特征有基本了解后,团队选取了若干测点进行了可视化信息转导和标记,为后续的无人机航拍和实地测算提供便利。


11日至13日,团队成员以任务分区为导向,按照宣传组、航拍组、其余外业组进行人员调度,有条不紊地开展相关平台构建、数据收集和处理等工作,最终基于已有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初步建立了VR实景平台展示窗口。

(二)林分资源普查
7月12至14日,“数据之眼”实践团资料整理及内业处理工作陆续跟进,自林下资源样方调查、标准地植被覆盖度、幼树及灌木草本分布到森林结构及生态功能综合评价等综合调查体系逐项收集临近年份的综合调查结果或通过设置标准地实测各项指标,完成森林生态功能等级评价,以最终林场所存调查数据和实地考察结果为依据,更新和完善林场相关数据库体系,并将其纳入同期进行的可视化平台建设中去,做到信息即时化。同时,可视化平台在智慧林业生态管理中的应用也给予了团队一定的启发,在此基础上,可依托国有地理信息系统的宏观检测、辅以典型林分的热感光敏等多功能传感器设备铺设,最终可延伸成为林分资源及特征实时更新及可视化呈现的林业综合管理平台,这也是本实践项目在相关领域内极具发展潜力的体现。

(三)“绿色长征”宣传及科普工作
7月13日,“数据之眼”全体成员齐聚于曾召开“一带一路”亚太林业国际合作研讨会的亚太森林组织体验基地前,传递“绿色长征”旗帜,作为万千青年学子中的一部分将这份精神和力量传承下去。午后,团队随即组织上山进行标准地假设区域内的垃圾清扫工作,为生态保护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基地周边留存有多个亚太森林组织成员经济体的专属木屋和国旗台,用作会议礼堂的大型蒙古包也矗立于此,连山衬饰于苍莽林分间,俨然一座规模可观、小有成效的森林疗养院,也正映衬了亚太森林体验中心的建立初衷。

13日夜,实践团队应邀参与到旺业甸亚太森林小镇的联谊篝火晚会中去,期间内蒙古特有的民族风情与自然风光并存,烟火与盛景成趣,在体验民族特色和少数民族热情的同时,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森林生态型城镇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与优势,这也是生态文明新发展理念下的一种稳中向好的发展模式。不仅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需要更多相关领域的建设、研究人员踏入这片土地,参与到其现代化绿色转型升级的规划中去,将自己奉献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去,走好我们自己的绿色长征路!
生态文明建设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绿水青山也绝不是一张空头支票。“数据之眼”实践团队以智慧林业平台构建为导向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已圆满结束,团队成员将在后续的收尾工作中及时反思和总结,并依托于实践成果、结合专业知识,为旺业甸林场乃至其他传统国有林场建设和管理工作建言献策,为绿色生态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