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谢畅)
来自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的胡文娇、杨佩儒、范俊凯、刘树安等同学怀揣着相同的动力与热忱,于2024寒假期间组建“‘新’再兴农,振兴新蓝图”社会实践队。在前期调研考察阶段,团队调研组成员发现,随着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山东省“新农人”群体和农业转型有了长足的进步。揆诸当下,山东省“新农人”群体仍存在着许多进步空间,如年长农民的思想局限、技术资金支持、农村人口流失等问题。
1月30日上午,山东大学(威海)的“新农再兴农,振兴新蓝图”社会实践团队于山东省寿光市营里参观调研了新农人产业联盟会客厅和粮视界(寿光)粮食专业合作社,并与当地的新农人代表和营里镇副镇长牟明海、寿光市蔬菜协会会长孙永恒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交流。此次活动的主题是探究新农人在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贡献与困境。
本次实践实践团队成员着眼于家乡“新农人”群体发展状况,联合山东省寿光市营里镇副镇长牟明海,寿光市蔬菜协会会长孙永恒,新农人代表寇宏铮、杨爱章,走进新农人产业联盟、粮视界(寿光)粮食专业合作社,深入调查营里镇“寿光模式“下具有山东特色的“新农人”群体的生存发展状况,希望以此来了解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新农人”群体所具备的特征以及所面临的困境。
在访谈会开始前,为了使我实践团队的成员更好地了解“新农人”这一理念在寿光的实地转化状况,牟明海副镇长带领同学们参观了营里镇新农人产业联盟会客厅,介绍了营里镇的农业的自身条件和产业升级背景下“新农人”产业联盟的成立过程以及其定位,展现了“寿光模式”下该联盟对“新农人”“新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自联盟成立前,寿光市营里镇在交通运输、地形图让方面就具有深厚的优势。而这一组织的建立,对于当地的农业规模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具聚合作用。

图为实践队在参观新农人联盟会客厅
在有了对新农人联盟会客厅的了解基础之后,社会实践队成员进行了进一步地深入访谈。通过以问答为主的交流访谈,团队成员得知,目前在营里镇的农业生产中,两位新农人代表已经运用了无人机技术、半智能水肥机和电商等新型技术。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的运用使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减轻了大量的体力负担,得到了较好的反响。电商平台作为新的销售渠道使当地的优质种子种苗销量得到了提升,增加了农业收入。与此同时,“新”农人群体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从两位新农人代表的口中团队成员得知,在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过程总中会遇到部分老年群体的抵触,而电商产业近年来也趋于饱和,竞争力都和难度都大幅上升。这对于营里镇的农业产业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图为实践队在开展线下访谈会
在参观拜访粮视界(寿光)粮食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在牟明海的带领下,了解了当地农业在农委和党委政府支持下开展的种子培育、智慧农场开发和大田种植等生产模式。

图为粮视界(寿光)粮食专业合作社的机械设施
这次实地调研活动让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了解了“新”农人在实际生产中的优势长处,也知道了在走向“新”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接下来团队研究“新”农人的自我意识认同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增加了团队成员对“新”农人和新农乡关系的了解,是研究新农人群体相关问题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