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南京7月7日电(通讯员刘淑敏)吴文化是江南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地域文化之一,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青春力量,书写青春担当。为深入了解吴文化,进一步推动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加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应用数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华夏吴韵·淬琼古今”团队赴江苏省无锡市开展以“品吴韵古今奥秘,拾华夏千年记忆”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队六名学生参加本次实践活动。
壹 访泰伯庙宇,探文化源头
吴文化的源头可追溯至商朝中后期,与泰伯奔吴的这一历史故事紧密相关。团队成员迈入泰伯庙的大门,古朴的建筑和庄重的氛围让人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对泰伯的敬仰之情。团队成员感受到泰伯当年奔吴的艰辛与决心,以及他开疆拓土、教化百姓的伟大功绩。泰伯作为姬姓吴氏的开氏始祖,奔至荆蛮地区,即现今的江苏无锡、常熟一带,与当地吴族融合,建立起氏族国家,开创了吴文化的先河。泰伯庙不仅仅是一座庙宇,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一历史事件奠定了吴文化的基础,使其逐渐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支。吴文化以江南水乡为依托,融合了稻渔文化、船桥文化、吴语文化等多元要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征。走进梅里古镇,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吴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吴文化以开放包容、勤劳智慧、崇文尚德为特点,这些品质在泰伯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贰 忆梅里千年 品隽永情韵
历史铸就了梅里的“古”,时代唤醒了梅里的“今”,在古与今交织缠绕的浪潮中,无锡梅里遗址博物馆应运而生。2000平方米的面积,容纳了遗址中发掘修复的355件文物,其中包括陶器、石器、骨角器等。石碑上的刻字,述说着泰伯奔吴、吴地起源的故事。文化之风,山高水长。在馆内光影交错的奇幻空间里,实践团队通过实物展览、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等方式,学习到了考古学基本原理、遗址出土文物的文化内涵、区域考古文化的比较、运河与原始瓷、礼教文化的传播与泰伯对后世的影响。博物馆的一楼是展品展览及遗址介绍,科普了许多考古知识;二楼是一个遗址原状展厅,团队成员在展厅近距离观察到吴文化古建筑,体悟其背后的历史底蕴。作为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转化的生动案例,梅里遗址博物馆计划开展跨区域博物馆交流,举办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推动梅里遗址出土文物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

叁 讲泰伯故事 传华夏之魂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吴文化,揭开吴文化神秘的面纱,实践团队决定在江阴市石牌社区开展吴文化实地宣讲活动。此次宣讲活动由实践团队和社区居民共同策划和实施。宣讲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吴文化的讲解。由实践团队向社区居民们讲解吴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3100多年前,勾吴建立,逐步形成了吴文化,同时吴文化也成为了开创江南古文明的源头。社区居民在同学们的讲解下,对江南文化的根系——吴文化有了深刻了解。第二部分是互动交流环节。在讲解结束后,社区居民参加了调查问卷的填写,通过这一形式,社区居民对吴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入。不少居民对此次宣讲活动给予了热烈反馈,实践团队也和社区居民们更加深入地讨论了吴文化在政治、经济及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及深远影响。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探究吴文化源头、参观吴文化博物馆、了解吴文化推广,以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社区宣传等多种形式,深刻认识吴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吴文化在新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吴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与创新给出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