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双碳赋能,扎根芝山”小队开展扎根芝山助三农活动
“三农”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现代化成为当务之急。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双碳赋能,扎根芝山”小队于7月11日开展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
芝山村,在昔日被称作溧水的“西伯利亚”,正是在2019年,南京农业大学资环院土壤系潘根兴教授的带领驻扎后,开启了产学研结合的探索。团队师生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描绘出沃土肥田不出村的低碳农业计划,真正让“芝山”变成了“金山”。
01.南京市溧水区芝山村实践基地
7月11日上午,小队成员前往南京市溧水区芝山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访调查农户来了解农药农机、化肥、有机肥使用情况及粮食年产量,并联络扎根当地的农业技术员,获取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和我校对芝山村乡村振兴工作做出的贡献。团队成员了解到潘根兴老师团队研发的“一炭三肥、土壤-植物双向调理、全程配合、改土促生优质高效”炭基生态健康农业集成技术已经全面覆盖了合作社优质稻米、果树、蔬菜和茶叶生产,为芝山村的振兴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生物质炭和有机肥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在芝山村的成功应用,也促使了其成为江苏省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在走访村民的实践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对生物技术进行了更深入地实地考察和评估,切身感受科研成果在推动“三农”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还总结了其推广应用的经验和效果,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和行动方法。
02.晶桥镇土壤剖面点位、南京农业大学生物质炭工程示范中心
团队通过入乡村、进田野的方式,将双脚扎根在广袤的土地上,把在校“第一课堂”的“知”转化为“第二课堂”的“行”,为芝山村的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贡献新的“资环方案”。
在实践过程中,小组成员留意路边田块,寻找晶桥镇附近的黄褐土自然断面。团队在7月11日上午进行了土壤剖面采样工作,运用土壤地理学知识分析当地黄褐土的障碍因子。
7月11日下午,在团队随行研究生杨胜男的带领下,小组成员来到南京农业大学生物质炭工程示范中心,拿起铁锹和铁桶,亲身参与生物质炭化,体会变废为宝的过程。
03.铜山战斗纪念广场
社会实践的最后一站——铜山战斗纪念广场,位于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芝山村铜山南麓,由芝山村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铜山战斗而建。广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环境优美、庄严肃穆。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高8米,长55米的大型红砂岩浮雕墙,上面雕刻抗大九分校战斗学员在芝山学习战斗的场景,是溧水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实践团队小组成员与7月11日下午来到这里,参观广场,回忆艰苦岁月,传承革命精神。
近三年来,芝山村摸索出一条“生物质炭和有机肥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之路,成功破解了人员外流、产业乏力等问题,实现了从相对贫穷到生活富裕的跨越式发展。生态循环发展,增加资源利用率,农业技术驱动产业改革,提高产业附加值。
在参与“三农”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农村发展的复杂性。通过这次实践,不仅了解了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还亲身体验了农业生产的艰辛,从而对“三农”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学习到了以潘根兴团队为核心驻扎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新农人们那份初心和使命。
扎根中国大地,立足民生调研,深耕“三农”沃土,在广袤的田野上,青春的种子破土而出,南农资环青年们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肩负起新时代“三农”问题的使命。他们如同初升的朝阳,带着希望与梦想,走进了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