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帮扶泰宁专项活动的通知文件,聚焦泰宁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目标,7月6日-7日,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星青年”泰宁专项实践队30余名师生奔赴泰宁县域、大田乡、新桥乡开展“青春泰宁行 建功新时代”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先后参观红军街、尚书第、上清溪等,旨在通过参观调研、问卷访谈、文创设计、拍摄宣传视频等方式,体味泰宁文化历史的古韵悠长,领悟泰宁红色薪火的代代相承,感受泰宁发展的生动实践。
传承千年技艺,感受非遗魅力
岁月泼墨,缀下繁花,时序轮转,丹心永固,孕育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深蕴博远,恰如地下清泉,汨汨涌动,生生不息。
7月6日实践队首站来到泰宁尚书第,感悟诗中的青砖黛瓦,雕龙画栋。尚书第作为明朝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李春烨的府第,是泰宁县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建筑群。走进尚书第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贯通五幢主体建筑的甬道。一条条石铺砌的甬路,衔接着各个院落,形似一把长梯,寓意“步步登高”。墙及门洞均以坚石砌就,高巍深长,左右参差,交错有致,平实中显出几分威严,行走在其间,让人有一种肃然感。通过参观,听讲和采访,全体成员对明代建筑的主要特征、孝道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及李春烨的传奇一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尚书第那条古厝街上,我们参观非遗文化博物苑,品味泰宁当地的文化习俗,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体验了一把上青棕编,见证了惟妙惟肖的鱼子灯,这些经过历史岁月长河洗涤留下的珍宝,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上青棕编 杨文丹提供
随后,实践队员来到尚书第附近的梅林戏传承中心,沉浸式体验梅林戏。厚厚的戏服下,是传承人十年如一日的汗水;灵动的身姿,是传承人精彩纷呈的演绎。泰宁的梅林戏,是中原文化与闽越古文化结合的艺术标本。其唱腔优美,行当齐全,唱做念打的表演模式深受观众喜爱。大家通过现场观看并亲身体验了解梅林戏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故事,深切地领略到非遗传统戏曲深厚的人文底蕴与艺术价值
图为实践队员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梅林戏 杨文丹提供
牢记领袖嘱托,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7月7日下午,实践队前往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泰宁红军街。在土地革命时期,主力红军于1931年6月至1933年7月曾三次“解放泰宁,挥师东进”,朱德、周恩来、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指挥战斗。实践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进朱德、周恩来同志旧居和英勇东方军主题陈列馆,深切缅怀革命先烈,深刻体会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难、勇于斗争的崇高精神。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周恩来同志旧居 林轩毅提供
同时,实践队员还面向当地居民、游客围绕“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等主题开展了问卷调研,并采访了当地居民对于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情况的看法和感受,对泰宁县红色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针对性调研。
图为实践队员向当地居民调研采访 陈可晏提供
2024年是“三个不要忘记”重要嘱托提出25周年。1999年7月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岭下村,看望慰问老游击队员黄炳茂,调研村里“五通”(通路、通电、通安全卫生饮用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情况。在此特殊时间节点,实践队员们追循领袖足迹,走进了泰宁新桥乡岭下村,通过参观“三个不要忘记”主题馆、初心公园等,牢记嘱托铭记先辈,不忘革命峥嵘岁月。同时,实践队也与新桥乡岭下村共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在岭下村家风家训馆,“星青年”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为当地村民、干部及其他来到泰宁实践的高校时间队员们带来了三场生动的微党课。作为“福小宣”青年宣讲团成员之一的董林老师带领听众们沉浸式走进王荷波同志“品重柱石”的一生,生动的语言使得当地阿嬷们对她赞不绝口,演讲结束后仍有意犹未尽之感。“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逝去,但这些红色的革命故事历久弥新,也将激励我们继续奋勇前行。”实践队员蓝莉华同学动情地说道。通过本次宣讲,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做红色文化和革命事业的宣传者,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在岭下村宣讲 杨文丹提供
随后,实践队员还前往大田乡参观学习。在大田乡居委会大礼堂,村干部们邀请了当地老人及小孩观看了由“星青年”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立足福建的党史党纪故事,围绕“讲党纪 强党性“主题,打造了包括王荷波、叶飞、陈树湘、焦裕禄、廖俊波在内的系列微宣讲课程。成员们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述、色彩鲜艳的图画和感人的红色歌曲,使当地居民直观了解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收获了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此外,大田乡村干部为我们讲解了“建黎泰模范少年先锋师”和“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的革命事迹,再现红军部队浴血奋斗的光辉历程。在少年红军展览馆内,在大田乡老党员的带领下,实践队中的党员同志面对党旗,举起右手,紧握拳头,庄严宣誓。誓言字字千钧,使命重任在肩,在场的参与者从内心深处感受震撼,升腾昂扬向上的力量。宣誓后,了解到老党员的党徽由于岁月的痕迹已然破旧不堪,实践队员们摘下了自己胸前的党徽为这位老党员送上了一枚崭新的党徽。党徽是信仰,更是希望,即使胸前的党徽已然蒙尘,但老党员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却依旧明亮。
图为老党员同实践队合照 何灵倩/提供
在大田乡实践期间,实践队员发挥学科专业特长,对大田乡的山水物产和古厝古建进行拍摄取材,着力创作具有青年视角、符合时代审美、展现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并开展了实地调研,了解旅游对居民生活和村居环境带来的变化,以更好地宣传推广当地人文景观,助力地方乡村振兴。还和居民们同唱红歌《我和我的祖国》,积极宣传爱国爱党爱社会的红色精神。
凝聚青春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997年4月10日,习近平同志(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深入泰宁县上清溪考察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工作。在上清溪,流传着一条“幸福鲤鱼”的故事,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深牵挂,实践队员们跟随者讲解员走进泰宁上青乡崇际村参观幸福鲤鱼馆,深入了解崇际村牢记领袖嘱托,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农文旅”结合提升乡村旅游,绘就美丽乡村崭新画卷的发展和变化。
图为实践队员向参观幸福鲤鱼馆何灵倩/提供
在实地考察调研中,实践队员通过与当地居民沟通了解到崇际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本村优秀的自然风光及厚重的乡情乡韵特色,坚持以“特”为先、以“文”为魂、以“旅”为径,实现文化内涵与经济产业相共生,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映衬,走出了一条生态、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之路。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当地村民进行调研 罗小玲提供
在崇际村,实践队员们不仅学习了打糍粑、磨豆浆、炒花生,深入体验了当地风土人情,更体验到在不破坏绿水青山下带来的经济发展,村组道路干净整洁,空气甜润清香,小院优美宜居,邻里其乐融融。每家每户都非常干净整洁,遇到的每个村民都很热情,让过往游人倍感温馨。
图为实践队员向师傅学习磨豆浆杨书婷/提供
实践队员们通过走访调研,亲身体验,感受到了乡村振兴下产业兴、生态美、日子旺的美好景象。实践队员杨淑强说:“这是我第一次打糍粑,虽然只是小小的一项民俗体验活动,但我们深刻感受到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靠青年,我们要发挥青年智慧助力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图为实践队员向师傅学习打糍粑 杨书婷/提供
后续,实践队员们还将再接再厉,以调研报告、红色泰宁文创产品设计、相关短视频制作推广等形式,及时将实践内容转化为可落地的实践成果,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图为实践队大合照 罗小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