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5日,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鼓动新弦团队前往桂林市渔鼓的发祥地及传承场所,针对“桂林渔鼓的传承与创新”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本次活动的核心目的在于探究如何借助新兴技术与新媒体平台,推动桂林渔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
桂林渔鼓作为广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曲艺形式之一,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广泛的民众喜爱。然而,在社会快速进步的背景下,传统艺术形式正面临着观众群体缩减、传承工作难度增加等挑战。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科技为桂林渔鼓的传承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7月25日清晨,调研团队对桂林渔鼓传承展示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进行了访问,深入了解了数字文化技术在桂林渔鼓传承中的应用现状。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从相关负责人处获悉,桂林渔鼓的数字化数据库正在逐步构建之中,该数据库涵盖了音频、视频、图像及文字资料,旨在为研究和学习提供便利,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长期的保存。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还目睹了馆内利用高清录音和录像技术对桂林渔鼓的经典曲目及其表演进行展示。通过展示屏,他们了解到桂林渔鼓发展的三个关键阶段:第一个阶段,解放前,桂林渔鼓由道情演变而来,其根源可追溯至唐朝的道教经韵,亦称为道歌;第二个阶段,解放后,渔鼓的表演形式经历了新的发展,从单人多角色的表演演变为两人或多人的说唱与表演;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桂林渔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保护,并在2014年被国务院正式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其在全国范围内的重要地位。
7月26日,研究团队成员前往桂林博物馆及桂林图书馆,对桂林渔鼓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的查阅。据资料记载,桂林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已经实施了多项措施以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包括在学校推广教学活动、组织专业培训班等,旨在为年轻一代提供接触和学习桂林渔鼓的机会。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还对数位年轻的桂林渔鼓爱好者进行了访谈,探讨了将桂林渔鼓与现代流行文化、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可能性,以期为这一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并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桂林渔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传授本土文化给年轻一代的宝贵资源。它作为桂林乃至广西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经过此次调研,鼓动新弦团队深刻认识到在桂林渔鼓传承过程中,新兴生产力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展望未来,团队计划深入研究如何在学校和社区中推广桂林渔鼓,以点燃年轻一代的热情,吸引更多人士参与保护、传承并促进桂林渔鼓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