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公平、共享的要求越来越高,关注乡村残障人口的生活状况。
走访慰问乡村残障人口,有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通过走访,可以深入了解乡村残障人口在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康复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和面临的问题,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二、主要内容
- 基本信息收集:详细记录残障人士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以及残疾类型(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等)和残疾等级,还有家庭人口数量、成员关系、主要经济来源等家庭状况。
- 生活状况了解:查看居住条件,包括房屋结构、面积、安全性、是否有无障碍设施;了解日常生活需求满足情况,如饮食、饮水、衣物、日用品获取是否困难;询问出行状况,能否方便使用公共交通或自由出行,周边道路和公共区域有无无障碍设施。
- 社会参与和心理状态:了解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如社区活动、文化娱乐活动)的频率和程度,是否感觉被社会接纳;观察其心理状态,是否存在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精神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 意见与建议收集:征求残障人士及其家属对改善生活状况、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政策措施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为后续工作改进提供参考。

- 三、实施方式
- 组建走访团队:团队成员包括志愿者、医护人员等。
- 培训工作:走访前,团队成员参与培训,包括残障知识普及,如各类残疾的特点、需求;沟通技巧培训,确保能与残障人士及家属有效交流,尊重他们的感受与隐私;政策解读培训,使成员熟悉残障相关政策,以便准确传达。
- 制定计划:根据走访对象分布,合理规划走访路线,提高走访效率。确定走访时间,尽量选择方便残障人士及其家属的时段,提前电话沟通确认。
- 走访结束后,及时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录入,建立详细的走访档案,确保信息准确、完整。对走访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乡村残障人口的整体需求、存在问题,针对不同类型残障人士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 四、主要成果
- 基于走访了解到的生活状况,为残障人士提供切实的帮助。如改善居住环境,为房屋存在安全隐患的家庭进行修缮;提供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方便他们的日常生活;解决出行难题,推动乡村无障碍设施建设,使残障人士能够更自由地出行,融入社会生活,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 走访活动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乡村残障人口的关注,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帮扶工作中来。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纷纷提供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残障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为乡村残障人口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全面的服务。
- 五、总结
本次走访乡村残障人口工作旨在深入了解乡村残障群体的生活状况、需求及面临的困难,使我对于乡村残障人口帮扶工作有利进一步认识,以便为其提供更精准、有效的帮扶服务,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