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平原上,凤阳县小岗村一片生机盎然。这座因“大包干”改革闻名世界的村庄,如今正以“敢为人先”的精神为内核,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近日,笔者走进小岗村,通过实地调研、人物访谈和直播探访,见证这片土地上传统与创新的交融,感受“大包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的蓬勃力量。
沈浩纪念馆:精神坐标的传承与传播
踏入沈浩纪念馆,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旧物诉说着这位“第一书记”带领村民修路、建厂、发展集体经济的奋斗历程。馆内,“直播讲解员”小岗村村民李大姐正对着镜头讲述:“沈浩书记常说,小岗的‘红手印’精神不仅要守,更要闯!”直播间里,数万网友被这段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打动,纷纷留言:“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榜样!”
沈浩的故事不仅是小岗的集体记忆,更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火种。纪念馆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这里已成为全国基层干部和青年创业者的研学基地,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大包干”精神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正辐射向更广阔的天地。
图为杏林新生代志愿服务队聆听讲解员讲解沈浩生平。黄鹏夫 供图
小岗村商会:产业振兴的“新引擎”
走进小岗村商会,展架上摆满了“小岗村”品牌的黑豆酱、粉丝、稻虾米等农产品。商会会长严余山(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之子)介绍:“我们整合了16家合作社和50多家农户,通过统一标准、品牌运营,去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商会还引入电商直播、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让“小岗味道”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在商会牵线下,村民严金秋的葡萄园与上海生鲜平台达成合作。“过去自己卖葡萄,一斤3元还愁销路;现在品牌化后,每斤卖到15元,年收入翻了5倍!”严金秋的案例印证了商会“抱团发展”模式的成效。目前,小岗村已形成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培训研学三大支柱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5万元,较十年前增长近4倍。
博士工作站: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
在博士工作站,雷博士正与就工作站人才引进问题展开研讨。雷博士表示,工作站还引入耐旱稻种、无人农机等新技术,并与村民共建“田间课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科技的力量正在改写传统农耕模式。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感慨:“当年我们靠‘分田到户’解决温饱,现在年轻人用科技种田,一亩地顶过去三亩的收成!”这种“敢闯”与“创新”的接力,正是小岗村从“吃饱饭”迈向“吃好饭”的关键。
图为雷博士与志愿服务队队员交流有关乡村振兴方面问题。黄鹏夫 供图
当年农家: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在“当年农家”院落,18枚红手印的复刻件静静陈列。村民严金昌(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向参观者讲述1978年那个冬夜:“我们按手印时就想,豁出去也要让村里人吃饱饭!”如今,他的孙子严海月返乡创办民宿,将老屋改造成“红手印食堂”,用农家菜讲述小岗故事。“游客爱听历史,更爱看现在的变化!”严海月笑道。
这种“历史场景+现代体验”的模式,让小岗村旅游年收入突破亿元。村党委书记李锦柱表示:“我们既要保护‘大包干’的文化根脉,也要用新业态激活乡村经济。”
图为志愿服务队队员观赏小岗村非遗剪纸文化。黄鹏夫 供图
走向世界: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案”
从“红手印”开启改革,到“金招牌”领航振兴,小岗村的实践揭示了一条清晰路径:以精神传承凝聚内生动力,以产业创新激活资源要素,以开放合作对接全球市场。正如村民所言:“过去我们为生存而‘包’,今天我们要为发展而‘闯’!”在“大包干”精神的赋能下,中国乡村振兴的故事,正从江淮平原走向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