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豫韵流芳探源路 穆桂英魂续新章

豫韵流芳探源路 穆桂英魂续新章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子赴开封调研豫剧传承与创新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赴河南省开封市豫剧调研团队以“豫剧活态传承与当代创新”为主题开展专题调研。团队深入开封市万岁山“干娘茶馆”文化地标,欣赏了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演出《穆桂英挂帅》。通过沉浸式观演、非遗传承人访谈、群众互动调研等形式,探寻豫剧祥符调的千年文脉与当代生命力。2025年7月4日,在万岁山景区《穆桂英挂帅》演出结束后,实践团专访了剧中穆桂英的扮演者、开封市豫剧院国家二级演员石妍,揭开了这台“文旅融合爆款剧”背后的传承密码。

沉浸式体验:千年古调焕发文旅新声
“辕门外那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当铿锵的梴板声穿透万岁山“干娘茶馆”的古风戏台,石妍饰演的穆桂英身着金线绣纹的靠旗,手持丈八蛇矛,以凌厉的台步划破空气,瞬间点燃全场。这场每日三场的沉浸式演出,将传统豫剧《穆桂英挂帅》与武侠城实景深度融合:观众可近距离观察演员的翎子功、水袖舞,甚至参与“杨家将点兵”互动环节。据景区统计,自2024年3月“王婆说媒”爆红后,该剧目带动景区客流量同比增长127%,其中35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达61%。

对话传承人:穆桂英精神的时代解码
演出结束后,实践团与石妍展开深度对话。这位从艺26年的祥符调传承人,其艺术生涯恰是豫剧传承的缩影:10岁学戏,1998年考入开封市戏曲学校,唱戏20余年。
“观众的热情和外出演出是一样的。”采访中老师向我们娓娓道来。
石妍向往院团里的舞美灯光,和令人澎湃的乐队伴奏,却因为家庭放弃了剧院奔波的工作,来到景区唱戏。“我在景区演出也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接触,了解戏曲。其实就是不了解,年轻人了解就会喜欢上它的。”老师真诚的眼神中流露出对戏曲的热爱与坚定。“我的装扮从化妆 包头到服饰都是跟正式的戏曲演出一样的。”豆大的汗珠从老师脸颊滑落。“其实景区的演出是可以简装的,我是为了不懂艺术,不懂豫剧的人能够近距离感触到,看到我的装扮就很惊艳。”石妍全身都是厚重的服装,带着繁琐的头饰加上翎子,一袭华服。即使可以简装上阵以的轻松,但是为了更多的人喜欢上戏剧,近距离感受到戏曲装扮的视觉冲击力,老师一样都不少的装扮上身。“穆桂英的魅力在于她打破了传统女性角色的柔弱框架。”石妍抚摸着戏服上的云肩,坚定地看向我:“穆桂英保家卫国 一家人都是保家卫国,为国敬忠的忠贞之士。”
“戏曲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石妍指着戏台边正在直播的年轻演员说,“就像穆桂英53岁再挂帅,传统艺术也需要‘不服老’的创新勇气。”



尾声:千年古调奏响青春和弦
调研尾声,实践团在开封市豫剧院档案室发现一本泛黄的《祥符调唱腔谱》,扉页上写着陈素真大师的箴言:“戏比天大,艺无止境。”从1960年赴六省慰问边防部队,到2025年文旅融合创新,这座中原剧种始终在传承与变革中寻找平衡点。
“这次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戏曲的传承需要‘破壁者’。”实践团负责人、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王雨桐表示,“我们计划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数字音乐作品,用电子乐重新演绎祥符调的‘哭腔’‘笑腔’,让穆桂英的飒爽英姿在元宇宙时代继续绽放。”
暮色中的万岁山,石妍又开始了下一场演出的准备。当她的靠旗在晚风中猎猎作响时,仿佛千年前的梆子声穿越时空,与当代青年的创新激情共鸣成曲——这或许就是传统艺术最动人的生命姿态。

文字:匡曼滢
图片:匡曼滢、何俊
编辑:匡曼滢

 
    作者:匡曼滢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5-07-04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暑假研究生科技服务团助力冷水江市义方村桥梁检测
  • 科技赋能乡村桥梁——研究生服务团义方村之行
  • 豫韵流芳探源路 穆桂英魂续新章
  • 巢湖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红色基因“活态传承”实践团赴张治中故居参
  • 红心向党,勇担使命——巢湖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