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空瓶化身“气流魔术师”吞入纸片,当吸管成为“水管大盗”偷走水流,当废旧材料在垃圾分类后重获新生…… 这个夏天,宁波财经学院“携手公益红领‘菁’”实践团在后塘河社区掀起了一场集科学探索与环保实践于一体的暑期课堂热潮。2025年7月,这群 “00后”大学生化身科普使者与环保卫士,用趣味实验和创意活动为社区孩子们打开了认识科学、守护环境的大门。
空瓶吸纸:气流魔术师揭开伯努利原理的面纱
“纸片钻进空瓶啦!这到底是什么魔法?”8岁的管旭举着被“吞”入纸片的矿泉水瓶惊呼。在《气流魔术师,空瓶的吸纸绝技》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叶承翰老师手持裁剪后的空瓶,通过拍打瓶身让白纸瞬间被“吸”入瓶内,引发了孩子们阵阵惊叹。“这不是魔法,而是伯努利原理在‘变戏法’。”叶老师指着课件解释道,“空气就像爱跑步的小精灵,跑得越快力气越小,当瓶内空气快速流出时,瓶口压强变小,外面的大气压就把纸片‘推’进去了。”
为了让抽象原理可视化,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裁剪瓶身、连接胶带、观察纸片吸附过程。三年级的林子恒成功完成实验后跳了起来:“原来不用手就能让纸动起来,科学比动画片还神奇!”课堂延伸环节,老师带领孩子们用吸管吹气让乒乓球悬浮,当看到小球在气流中“跳舞”时,周迦轩捧着实验材料兴奋地说:“我回家要教爸爸妈妈做这个‘反重力’实验!”实践团队长赵若尧表示,这类实验旨在让孩子们明白“科学不是公式,而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智慧”。
虹吸探秘:水管大盗演绎流体力学的奇妙
“注意!水管大盗来偷水啦!”在《水管大盗,偷水的无声魔法》课堂上,叶承翰老师用吸管和玻璃杯演示虹吸现象,当水流越过杯壁自动从高处流向低处时,小明瞪大眼睛喊道:“水自己会翻山越岭!我要回家教妈妈用这个方法给鱼缸换水!”这场探秘虹吸原理的课堂,让孩子们亲眼见证了“没有水泵也能引水”的奇迹。
叶承翰老师通过倒U形管实验揭示原理:“虹吸是重力和大气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水流。”为了验证理论,孩子们分组用软管进行鱼缸换水模拟实验,当看到水顺着软管“翻”过杯壁流向低位容器时,教室里爆发出此起彼伏的欢呼声。课程还延伸至农业灌溉、马桶排污等生活应用,让孩子们发现 “原来家里的马桶都是‘水管大盗’的杰作”。这种“做中学”的方式,让三年级的林子恒感慨:“科学原理原来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垃圾分类:废旧材料的重生之旅
“废弃纸杯能变成风铃?这也太神奇了!”在《环保小卫士,垃圾分类大挑战》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将废报纸、塑料瓶、纸杯等材料搬进教室,带领孩子们开展“变废为宝”创意工坊。子恒小朋友用彩绘纸杯制作的风铃在风中摇曳,骄傲地展示:“我的风铃会讲故事,每个纸杯都画着不同的环保小故事!”
课堂以“垃圾回收的意义”为切入点,通过互动游戏让孩子们理解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的分类标准。“大家看,这些废塑料瓶经过处理能变成你们穿的衣服面料。”志愿者举起再生纤维样品讲解,随后的“垃圾分类接力赛”中,孩子们戴着不同垃圾种类的头饰完成投放挑战,在欢笑中记住了“塑料瓶属于可回收物”“电池要放进有害垃圾桶”等知识。课程还引入黑水虻处理厨余垃圾的案例,当看到幼虫将果皮转化为有机肥时,孩子们惊叹:“原来虫子也是环保小帮手!”
实践回响:当青年担当遇见童心绽放
“老师,明天还有这样的‘魔法课’吗?”课程结束时,孩子们拉着志愿者的衣角不舍离开。后塘河社区负责人感慨:“这些大学生用年轻人的创意让科学和环保变得‘接地气’,孩子们不仅玩得开心,更在心里种下了求知和环保的种子。”据统计,此次系列课堂覆盖社区儿童80余人次,收集创意环保作品50余件,其中“虹吸换水器” 等作品还在社区科普展中展出。
“我们想用哪吒‘闹海’的勇气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实践团成员陈维鹏指着墙上的学生作品说,从伯努利原理到虹吸现象,从垃圾分类到材料再生,这些课程就像“科学版混天绫”,让抽象知识变成可触摸的体验。夕阳下,孩子们攥着自己的实验成果和环保手工作品回家,而实践团成员们则开始筹备下一场科普活动——正如赵若尧所说:“我们希望这些‘科学魔法’和‘环保种子’,能在孩子们心中长成守护未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