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坚守与破局 国石村三位鸡血石雕大师的传承之道 —— 浙金院人文艺术学院实践团采访纪实

2025 年 7 月 8 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杭州市临安区国石村,专访了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凌东辉、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梅敏钢与梅军华三位鸡血石雕传承人。从从业初心到传承困境,从技艺坚守到创新探索,三位大师的分享勾勒出鸡血石雕在当代的传承图景。
凌东辉——从养路工到工艺大师的逆袭与坚守
采访首站,凌东辉大师的《古田光芒》作品前围满了实践团成员。这件以三彩冻石创作的圆雕,生动复刻古田会议会址,红色纹理与石材天然色泽交融,再现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的历史光芒。

“当年拿着钢锯条磨成刻刀,在石头上刮出第一个烟斗时,根本没想过能走到今天。”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凌东辉的开场白带着岁月的温度。这位作品屡获国家级、省级大奖近 60 项(含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个人获评 “中国手工艺大师”“杭州市高层次 C 类人才” 的匠人,最初因养路工工作的艰辛,偶然被昌化鸡血石矿的雕刻场景吸引,毅然放弃 “铁饭碗” 转行。

谈及传承困境,凌东辉直言两大难题:一是资金压力,优质石料价格高昂,年轻时常需借钱购料;二是创作风险,“昌化石内部藏杂质,刻到人物脸部突然出现‘花脸’,整件作品就废了,只能靠经验灵活调整设计”。他特别惋惜当下年轻人的浮躁:“老规矩讲‘抱石对话’,可现在不少人下刀就想成功。”
对于创新,凌东辉态度务实:“跨界风险大,石料太贵赔不起,但配木底座、尝试陶瓷工艺是小步探索。销售必须变,实体店不行了,得靠直播、微拍卖文创小件,定价亲民些才能活下去。” 他的处女作烟斗至今陈列案头,既是初心的见证,也提醒着后辈:“耐心比技巧更重要。”
 访谈尾声,他将著作《石艺生辉》赠予实践团,书中凝结着 “因材施艺、以石传情” 的创作哲学:“希望年轻人从石艺史中汲取养分,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梅敏钢——以热爱抗低谷,以聚才谋长远
“作品卖不出去时,确实怀疑过这行还能走多久。” 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区级非遗传承人梅敏钢坦言,支撑他走过四十余年的,是对鸡血石雕深入骨髓的热爱。他强调,技艺传承离不开 “三方合力”:政策宣传支持、行业氛围营造,以及对 “有想法、能坚持” 的年轻人的吸引力。

对比两代学徒,梅敏钢认为当代青年需在传统根基上补课:“他们擅长创新,但对历史文化挖掘不够。比如刻历史题材,得先懂典故,不然作品就没魂。” 他期待年轻人能 “站在老手艺的肩膀上创新”,而非脱离传统另起炉灶。 
梅军华——从 “三年无薪” 到 “数控赋能” 的时代之变
“90 年代拜师,自带口粮干三年,一分钱没有,现在年轻人谁能忍?” 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区级非遗传承人梅军华的话道出传承环境的剧变。他回忆起矿山岁月:“一块废料经钱高潮大师打磨卖了 50 块,分我 20 块,那是这辈子最激动的时刻。”
如今,他主张传承要 “向潮而生”:“不能总盯着高端收藏,得做年轻人喜欢的手链、手机链,用数控技术降低成本。” 他以毛主席等伟人曾收藏鸡血石为例,强调既要敬畏历史,也要 “让石头走进生活”。对年轻传承者,他寄语:“低谷是暂时的,5000 年文化根脉在,总有发光那天。”

此次国石村之行,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从凌东辉的 “守艺如守心”,到梅敏钢的 “聚才兴艺”,再到梅军华的 “顺势而为”,鸡血石雕的传承之路虽布满挑战,却始终涌动着生生不息的力量。正如实践团成员所言:“大师们的坚守与破局,本身就是最好的非遗教材。”

 
    作者:吴莹莹    来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鸡血石上化传承 代际接力守匠心赴临安暑期社会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7-0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坚守与破局 国石村三位鸡血石雕大师的传承之道 —— 浙金院人文艺
  • 数字赋能乡村梦,学府扬帆启智航
  • 数字赋能乡村梦,学府扬帆启智航
  • 2025年7月4日,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宁德市第一中学,开展"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主题宣讲活动。实践队员
  • 07-09 关注:2
  • 青春力量注入养老服务站,安全知识守护银龄生活
  • 湖南科大研究生深入冷水江,科技服务聚焦百年风雨桥保护
  • 暑假研究生科技服务团调研麻溪风雨桥,助力古建保护与传承
  • 助翔支教团枣庄队首日实践掠影 --非遗课堂悟智慧,田间地头体真情
  • 守正创新传文脉 匠心接力续新篇 —— 人文艺术学院实践团访谈鸡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