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青岛非遗与民俗文化传承,2025年7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化工学院“素手传薪实践队”踏入崂山,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探索实践。实践队员们分别深入崂山绿茶产区、王哥庄百年大集和胶东花饽饽制作工坊,挖掘文化背后的故事,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7月6日早上,实践队来到崂山绿茶产区。崂山绿茶作为青岛崂山区的地理标志产品,依托山海间独特气候而生,兼具极高的营养与品饮价值,于2006年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怀着热切的期待,实践队成员们走进了在青岛晓阳春茶博物馆,通过一件件展品和详实的文字介绍,回溯崂山绿茶历史渊源,还沉浸式学习了优雅的茶艺礼俗。随后踏入晓阳春茶生态茶园,队员们切身感受到茶树生长与环境的紧密联系。茶农详细讲解了土壤酸碱度、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对茶树的影响,队员们也亲手掌握了采茶的最佳时机与技巧。大家在实践中体会到了茶农的辛勤与匠心。在晓阳春茶企业内部,成员们对经理进行采访,围绕茶类区别、功效、生长季节、品质差异等展开对话。得知崂山绿茶不打农药,因产量等因素价格有别。当谈及年轻一代传承,经理提到农业等相关专业助力人才培养,为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随后,在峰源春茶业,队员们参观了大亩生态茶园和茶叶加工现场,对比古今加工工艺的异同,了解到从鲜叶采摘到成品茶的每一道工序,还明晰了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路径,深刻认识到科技与创新在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7月8日,实践队来到王哥庄百年大集。这里遵循“逢四和九、五日一集”的古制,清晨五六点,集市便热闹起来,一直持续到下午一点。尽管夏日高温使客流稍有减少,但摊主们坦然,人满为患是常态。周边居民前来采购生鲜,游客们也到此打卡体验,集市充满了生活气息。走进集市,实践队成员们穿梭于摊位间,了解到海鲜、本地果蔬是大集招牌。刚捕捞的海货可现场加工,满足食客多样需求;实惠水果凭借“地产地销”的新鲜,吸引游客驻足。实践队成员们了解到,繁荣表象下大集也面临挑战。手工艺品业态缺失,与当下年轻人对文化体验消费的需求存在错位,如何在坚守传统时融入非遗手作、文创体验等新元素,成为延续百年烟火的关键命题。随后队员们品尝了王哥庄大馒头、脂渣等特色小吃,感受着地域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美食不仅是当地人的乡愁记忆,也是青岛民俗文化的生动展示。
7月9日,实践队采访了胶东花饽饽非遗传承人蔡秉芬老师。在制作场地,队员们了解到花饽饽以中筋面为主料,色彩取自天然果蔬汁,造型主要靠手工捏制,虽然部分字、花等形状会借助模具,但手工才是核心。制作时间因复杂程度不同,从两三小时到一两天不等,醒面环节对酵母、温湿度要求很高,直接影响着花饽饽的造型。与蔡老师交流传承现状时,得知有大学毕业生等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但推广和销售仍面临困境。但花饽饽应用场景广泛,无论是生日宴、宝宝宴等传统宴席,还是三八节、高考季等特殊节点,都能以独特造型传递美好祝福。并且销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通过冷链冷冻保鲜,可保质90天且不影响口感。
此次实践,“素手传薪实践队”深入了解了崂山绿茶、王哥庄百年大集和胶东花饽饽的文化内涵与发展现状。队员们表示,将积极传播这些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助力它们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