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南通大学莫文隋“聚彩育苗”志愿服务队走进南通市崇川区城山社区,以“对话大国脊梁·点燃科学薪火”为主题开展暑期实践活动。通过深度阅读、科普讲解与创新实验三大环节,带领社区青少年沉浸式感悟“两弹一星”元勋的报国情怀与科学精神,在少年心中厚植科技强国信念。
书页间的家国烙印:彭桓武的“回国逻辑”
活动首幕,志愿者卜彩虹以《国之脊梁》为主题,向在场青少年讲述了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院士的感人事迹。屏幕播放了1947年的珍贵历史影像——彭桓武毅然放弃爱尔兰皇家科学院终身教授职位,毅然归国,他那句掷地有声的“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引发全场观众深思。

图为团队成员卜彩虹宣讲彭桓武事迹 滕飞玥摄
在介绍彭院士隐姓埋名在青海221基地工作的岁月时,卜彩虹着重讲述了其带领团队在极端艰苦且缺乏基础数据的条件下,顽强攻克原子弹理论核心难题“九次计算”的艰辛历程。现场展示了当年研究手稿的复刻件,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演算公式,为青少年们直观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求实、攻坚克难的科研精神。尤为令人动容的是,彭桓武院士将1995年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00万港币奖金毫无保留地赠予了曾共同奋斗的35位同事以及部分牺牲科学家家属,现场自发响起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深切表达了对这位科学巨匠崇高人格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由衷敬意。
核能背后的生命重量:邓稼先与钱学森的“无声誓言”
志愿者张陈以“解锁核能密码·致敬隐姓埋名人”为主线,将科学原理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通过动态示意图展示链式反应原理后,张陈重点讲述邓稼先团队在1963年的关键突破——为验证一组数据,他们用手摇计算机和算盘交替演算九昼夜,草稿纸装满三麻袋。“当爆破试验场升起蘑菇云时,那些磨出血泡的手掌撑起了共和国的核盾牌。”
1979年核弹坠地事故中,邓稼先阻止他人靠近:“你们还年轻!让我去。”他徒手捡回碎片的行为,导致肝脏被放射性物质钋-210永久损伤,令在场人员无不为之肃然动容。
空气大炮:科学精神的具象绽放
理论探索延伸至实践场域。志愿者现场演示了自制“空气大炮”——个直径50厘米的塑料桶体,通过拍击紧绷的弹性膜,发射出清晰的白色烟圈。环状涡环精准穿越两米距离,将排列成阵的纸杯依次击倒。

图为团队成员张陈冲击波涡环效应 腾飞玥摄
张陈解释道:“这直观模拟了冲击波的涡环效应,其原理与核爆冲击波传播相通。当年老一辈科学家正是凭借纸笔推演此类物理规律,奠定了坚实基础。”10余名青少年分组动手操作简化版实验装置。当14岁的徐梓恒反复调试后,成功发射烟圈击倒目标纸杯时,他兴奋地举起双手说道:“太神奇了!原来课本上的力学公式真的能‘开炮'!

图为成员们依次操作实验 腾飞玥摄
本次实践活动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纽带,通过讲述科学家故事与开展互动实验,在青少年心中厚植科学报国情怀。彭桓武院士晚年强调的“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日新”理念,为祖国在此次社区服务中得到了青年学子的实践回应。南通大学莫文隋“聚彩育苗”志愿服务队也将在未来持续推进宣讲与科普的实践活动,创新宣讲形式,让青春在贡献中绽放光彩,让祖国的花朵在实践中稳步成长。(通讯员卜彩虹、路瑶)

图为参与人员合影 腾飞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