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至11日,广西师范大学“红脉溯源”暑期实践团队深入江西井冈山,用6天时间解码红色教育培训体系的规范化密码。从管理机制到教学实践,从民生联动到数字赋能,团队在这片红土地上,探寻红色教育如何在规范中焕发生机。
在井冈山服务中心周边,调研的脚步与规范的细节撞个满怀。与红色培训管理办公室的深谈中,一组数据勾勒出管理的“硬度”:9家合格机构、49家限期整改、164家预清理。这些数字背后,是《井冈山红色培训管理办法》上升为地方标准的支撑,是“三认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护航。资料室里68套整齐的教材、8个重点教学点墨迹未干的标准化教案,让“规范”二字从抽象变得具体——它藏在每一份文件里,写在每一页教案中。
烈士陵园的松柏、革命博物馆的展柜,见证着红色教学的“温度”。团队专门记录讲解员的差异化表达:给小学生讲英烈故事,用感性触摸历史;给初高中学生展家书档案,用细节还原过往;给成年学员述抗战艰辛,用深度叩击心灵。更令人触动的是“周学习、月考核”的机制:讲解员每周更新学习资料,内部杂志与共享平台流淌着最新研究心得。当学员在烈士陵园献花时的庄重、红歌传唱时的激昂交织,“现场教学”便超越了参观的形式,成为直抵人心的精神洗礼。
山村民宿的炊烟、茨坪步行街的吆喝,藏着红色教育与民生的“联结”。老屋民宿的主人笑着说,“修旧如旧”的民居接待研学学员,每年能增收2万多元;文创店主坦言,红色内涵的产品仍需在设计与品牌上发力。而村民带学员体验采茶叶、割稻草的“红军大生产”,让“六个一”活动有了生动注脚:走红军路、吃红军餐,是让年轻人用味蕾记历史、用脚步量初心。茶叶地里的劳作、稻田里的体验,成了红色教育与乡村发展的“连心桥”。
智慧井冈指挥大厅的数据流、VR研学馆的全息影像,展现着红色教育的“新度”。实时跳动的景区流量、“江西旅游大数据”的公开查询,织就透明管理网;全息技术让学员“走进”战壕,碰撞出科技与红色的火花。只是文创货架上的产品,还在等待更亮眼的设计——这也成了团队“创新与保护并重”的调研注脚。
6天的调研,录音笔里的访谈、相机里的影像、笔记本上的观察,都在诉说一个事实:井冈山的红培,是管理规范的“严”、教学创新的“活”、民生联动的“暖”、数字赋能的“新”。这支广西学子组成的团队,带着满行囊的收获返程。而井冈山的实践,正像星火,终将照亮红色教育规范化的前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