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青科大经管学院“青禾护旗”实践队:寻访红色遗址,以童声传递抗战精神

青科大经管学院“青禾护旗”实践队:寻访红色遗址,以童声传递抗战精神
 
夏日的青岛,红瓦绿树间涌动着青春的热忱。近日,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青禾护旗”实践队开展了“寻访红色印记,传承抗战精神”主题实践活动。队员们走进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在历史的回响中感悟民族抗争的力量;随后化身“红色宣讲员”,面向社区留守儿童讲述抗战故事,让“护旗”的信念在童心中生根发芽,用青春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遗址研学:在青岛一战遗址触摸抗争的温度
 
“这面1945年的青岛市民自制国旗,虽已褪色斑驳,却承载着整座城市对解放的渴望。”在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胜利之光”展厅,讲解员的话语让“青禾护旗”实践队的队员们驻足凝视。展柜中,这面由棉布拼接而成的国旗旁,整齐摆放着市民们庆祝抗战胜利时用过的铜锣、标语牌,以及少年们手绘的“还我河山”漫画。作为全国唯一全面展现一战东方战场的专题博物馆,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青岛从沦陷到光复的抗争史,尤其是“本土抗战”展区,通过大量实物与影像,还原了青岛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
 

实践队员们沿着“战争阴霾—海滨烽火—民族觉醒”的展线深入研学。在“青岛少年抗日组织”专区,一组珍贵的档案吸引了大家的目光:1938年,青岛进步学生成立“海啸读书会”,在学校、工厂秘密传播抗日思想;1943年,郊区儿童团在地下党员指导下,用弹弓、石块袭扰日军巡逻队;1945年,少年们自发组成“护校队”,保护校舍不被溃兵破坏。“这些孩子没有先进的武器,却用智慧和勇气守护着家园,他们就是那个年代的‘护旗手’。同学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青禾护旗’的‘旗’,不仅是国旗,更是民族尊严与不屈的信念。”

 
博物馆的“时空对话”互动区,队员们通过数字技术,与虚拟的“少年英雄”展开问答。当被问及“抗战中最难忘的事”,虚拟的14岁情报员“小青岛”回答:“每次把情报送到根据地,看到八路军叔叔举着红旗向我挥手,就觉得再危险也值得。”这样的沉浸式体验,让队员们对“护旗”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研学期间,队员们还实地走访了馆外的红色遗址:在青岛山炮台遗址,抚摸着当年中国守军抗击日军时留下的弹痕;在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聆听早期党员如何在白色恐怖下坚守信仰;在“微山湖上的青岛儿女”纪念馆,了解青岛青年投身敌后游击战的故事。丰富的实地见闻,为后续的宣讲积累了大量本土化、具象化的素材。

 
童心宣讲:把抗战故事讲成“护旗者的成长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护旗手’是什么吗?七十多年前,青岛有一群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我们的国旗和家园……”在社区活动中心的教室里,“青禾护旗”实践队的队员们以“护旗”为关键词,开启了面向30余名留守儿童的抗战主题宣讲。为了让7-10岁的孩子理解历史,队员们精心设计了“故事+互动+体验”的模式,将博物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孩子们能听懂的“成长课”。
 
宣讲中,队员们重点讲述了青岛少年“小青岛”的故事。结合从博物馆带回的复刻版情报袋、儿童团徽章,用童趣的语言还原场景:“就像我们玩‘守护宝藏’的游戏,小青岛哥哥把重要的消息藏在书包夹层里,假装去上学,其实是给八路军叔叔送情报。遇到日军检查时,他故意把书本掉在地上,趁捡书的时候把情报悄悄递给接头的阿姨。”讲到小青岛为保护情报员而引开敌人时,队员们放慢语速:“他跑啊跑,把敌人引到了八路军叔叔设好的‘陷阱’里,自己却被打伤了。但他说,只要国旗还在,就不怕!”生动的讲述让台下的孩子们屏住呼吸,有的小朋友悄悄攥紧了拳头。
 
互动环节“我是小旗手”让课堂气氛热烈起来。队员们用红色绸布制作了简易“国旗”,让孩子们分成“传递组”“警戒组”,模拟当年儿童团传递旗帜的场景。9岁的朵朵在“传递国旗”时,不小心被“障碍物”绊倒,立刻爬起来继续跑:“我不能让国旗掉在地上!”这个细节让队员们深受触动——孩子们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守护”的意义。而在“画出心中的护旗手”环节,孩子们的作品充满想象力:有的画了举着国旗奔跑的小女孩,有的画了在海边放哨的少先队员,还有的在画纸角落画满了星星,说“这是给英雄们的勋章”。
 
面对孩子们“为什么要护旗”“现在还要护旗吗”的提问,队员们结合生活实例耐心解答:“国旗就像我们家的大门,保护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现在我们好好读书、爱护城市,就是在做新时代的‘护旗手’呀!”宣讲的最后,队员们带领孩子们一起制作了迷你“国旗”,并教唱改编的《护旗歌》:“小旗手,志气高,爱祖国,爱家乡,英雄故事记心上,长大为国立功劳!”稚嫩的歌声里,藏着红色基因传承的种子。

 
青禾向阳:让护旗精神在实践中延续
 
“‘青禾’代表着青年与希望,‘护旗’象征着对信仰与责任的坚守。这次实践让我们明白,护旗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要像那些少年英雄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每一件事。”实践队指导老师在总结会上说。为了让宣讲更具实效,队员们不仅查阅了《青岛抗战史》《少年英雄传》等史料,还走访了社区5位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记录下他们的“护旗故事”。92岁的赵爷爷回忆起12岁时为八路军送鸡毛信的经历,特别嘱咐队员们:“要让孩子们知道,国旗的红是英雄的血染红的,护好它,就是守住了咱们的根。”
 
实践期间,队员们还完成了一系列“护旗行动”:整理《青岛抗战护旗故事集》,收录本土少年英雄事迹12则;在社区开设“青禾课堂”,定期为孩子们讲解红色故事;制作“红色遗址打卡地图”,标注出青岛10处适合亲子参观的抗战遗址,其中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被列为“必打卡点”。这些成果既融入了研学收获,又贴近青少年需求,让红色教育有了持续的生命力。社区负责人李阿姨感慨道:“孩子们现在一见到穿红马甲的大学生,就喊‘护旗哥哥姐姐’,还会主动问‘今天讲什么故事’,这种主动学习的热情太难得了。”
 
活动尾声,实践队员与孩子们一起将绘制的“护旗手”画作张贴在社区“希望墙”上,共同许下承诺:“传承英雄志,当好护旗手”。让红色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传承中理解责任,在行动中践行担当。
 
海风拂过青岛的海岸线,也拂过孩子们纯真的脸庞。“青禾护旗”实践队的队员们用青春的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真诚的话语连接历史与未来。正如他们在实践报告中所写:“我们在博物馆里看见旗帜的重量,在孩子们眼中看见传承的力量。所谓护旗,就是让前辈的勇气照亮后辈的成长,让青春的我们,成为红色基因最忠实的‘旗手’。”这场始于红色遗址的实践,终将在更多人心中种下“守护”的种子,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作者:孙嘉邑     来源: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实践队员,社区负责人
    发布时间:2025-07-1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声波绘影:解码智慧诊疗新境
  • 声波绘影:解码智慧诊疗新境
  • 7月8日下午,苏州大学“影像新声代,研学科普进行时”实践团走进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医学科,展开了一场聚焦智慧医疗前沿的研学之
  • 07-17 关注:0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铁脉薪传实践团采访李知发先生:铁道兵精神,
  • 青科大经管学院“青禾护旗”实践队:寻访红色遗址,以童声传递抗
  • 在甘熙故居,听一场600岁的南京“脱口秀” 
  • 从科创高地到烟火人间:浙财信智学子探寻AI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