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淤泥到绿茵:榕江村超"感恩专场"的实践记录
一个月前,洪水侵袭榕江,"村超"球场一度被淤泥覆盖;一个月后,7月26日,重建后的赛场迎来了特殊的"感恩专场"。
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机源四方 黔文京叙小队成员也走进现场,用脚步记录下这场盛会的点滴。
赛场重启:热度与热情同在线

两点开始比赛,我们十二点进场时,早已人山人海。尽管有30多度高温,但看台座无虚席,这热浪抵不住热爱:观众们额头挂着汗珠,却在比赛胶着时齐声呐喊,声浪随着攻防节奏起伏。导播的解说激情有力,总能精准捕捉赛场亮点,将现场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可以说,即使你不懂足球,也能加入这场盛大的狂欢!

应对炎热天气,细心的主办方的准备颇为周全。沿途设置的避暑站点持续供应清水、遮阳帽和小扇子,医疗救助点的工作人员随时待命,及时为身体不适的游客提供帮助。采访中,不少游客提到:"天热是真的,但现场的热闹完全盖过了燥热"一位足球爱好者直言:"这些球员的水平从业余角度来看相当不错,现场氛围也很到位,观赛体验十分的好。"对于避暑措施,大家也纷纷表示认可。
志愿身影:汗水里的双向奔赴

这场活动的顺畅运转,离不开志愿者们的全力投入。他们分布在各个岗位:守在避暑点服务、引导游客路线、搬运活动物资……即便汗水浸湿了衣衫,仍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工作。志愿者中既有榕江本地人,也有不少外地面孔。
本地志愿者说,洪灾期间外地朋友帮了大忙,现在村超重启,只想多尽一份力,让远道而来的人们玩得舒心,以此表达感谢。来自广东的志愿者则坦言,虽然天气炎热,但村超现场对体育的热情很有感染力,让他心甘情愿地为这里提供帮助。
实践参与:在服务中读懂"感恩"

我们小队以机动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跟着大家做了站点服务、送饭、搬运物资、发放小国旗等工作。

让队员印象最深的是发放小国旗的任务。捧着一把国旗走向看台,一双双有大有小的双手伸手接过,这抹红色由你传递出去。刚分发完毕,赛场恰好出现精彩瞬间,导播一声提示,全场立刻沸腾,手中的国旗随之挥舞起来,汇成一片红色的波浪。来自各地的陌生人,此前互不相识,此刻却因村超、因体育坐在一起呐喊、挥舞,就像一个月前,全国人民为援助榕江这一共同目标团结抗灾一样。这场"感恩专场"的意义,在飘扬的红旗中形成了闭环——这是民族团结的生动体现。
尾声:一场关于重生与联结的实践

离开时,赛场的欢呼声仍在回荡。这场"感恩专场",不仅是村超的回归,更展现了榕江从灾害中恢复的活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感恩。我们的实践虽已结束,但这份关于团结与热爱的记忆,会一直留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