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 铜陵博物馆
晨光中,淮北师范大学“百年百图展党史”实践团的12名成员站在铜陵博物馆菱形青铜幕墙下。这座以春秋龙耳鸟纹鉴为原型、用3000㎡青铜板拼装的建筑,墙体纹路在阳光下流淌着金属光泽。“青铜不仅是文物,更是活着的历史。”队长周姐触摸着冰凉的铜板感叹。
深度研学:纹饰里的文明密码
在“吉金鉴古”展厅,商周礼器阵列如时空长廊:
商代饕餮纹爵(高18cm):狞厉兽目与雷纹交织,范铸残留的0.2mm披缝揭示分范工艺;
西周提梁卣(带盖高35cm):盖内铭文“乍父丁宝尊彝”,印证铜陵作为周代铜料供应地的地位;
战国菱形纹铜剑:剑格错金工艺误差仅0.5mm,队员用微距镜头捕捉到刃部淬火痕迹。
“看这面东汉神兽镜,”队员王哲指向展柜,“镜钮旁的‘长宜子孙’铭文,说明它曾是家族传承的信物,也证明汉代铜陵铜镜铸造的巅峰技艺。”
技术破译:让千年技艺重生
数字展厅里,团队用科技破解古老工艺:
AR复活铸造流程
扫描战国铜鼎触发程序:陶土制模→阴干刻纹→焙烧成范→浇注铜液(动态模拟1100℃铜液流动);
3D打印补全残缺
对汉代铜弩机残件进行CT扫描,用光固化树脂打印缺失的望山(瞄准器),还原150米射程机制;
短视频引爆传播
发布《铜陵青铜十二时辰》,用分镜对比文物与矿山实景(如西周铜斧VS金牛洞矿坑),单日播放量破12万次。
薪火行动:从学术到惠民
研学成果正落地为文化服务:
✅
社区纹饰工坊
在铜官区阳光社区,孩童用3D打印的凤鸟纹模具拓印帆布袋,解读“凤鸣岐山”的祥瑞寓意;
✅
校园数字礼包
向淮北三小捐赠50套AR文物卡牌(扫描即现三维模型),学生据此设计的“未来青铜器”获省科创赛一等奖;
✅
乡村技艺传承
联合天门镇中学开设铜箔錾刻课,学生用0.3mm铜片錾刻商代夔龙纹书签,非遗订单增收8000元。
未来计划
团队将与博物馆共建
“纹饰基因库” ,矢量化解构300件文物纹样,开发中小学STEAM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