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我以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份,应宿迁市宿城区支口街道社工站的邀请,参与了为特殊儿童打造的“成长增能营”活动。7月26日,增能小组的第一、二节——“小组初相识,制定契约”与“技能挑战,朋辈互助”顺利开展,看着孩子们从拘谨到绽放笑容,我真切感受到了陪伴与赋能的意义。
此次活动的核心目标很明确:一是帮孩子们提升生活自理和动手能力;二是通过互动让他们学会表达与管理情绪;三是挖掘潜能、增强自信,让他们在社交中找到归属感。而这,也成了我参与其中的初心。
从陌生到熟悉:一份契约,联结你我
第一节“小组初相识,制定契约”开始时,我有些忐忑,怕自己不能很好地融入孩子们。但社工老师先带了个好头,热情地做了自我介绍,分享了自己的爱好,孩子们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了。轮到他们时,起初还有些小声,但在社工老师的鼓励和我的微笑示意下,大家渐渐放开了,有的说喜欢画画,有的说爱听故事,简单的话语里满是真诚。
为了让气氛更轻松,我们玩了快问快答小游戏。“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周末喜欢去哪里玩?”孩子们抢答的样子特别可爱,笑声此起彼伏,刚才还存在的陌生感一下子消散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制定小组契约的环节。社工老师告诉大家:“契约是我们共同的约定,遵守它,我们的活动会更开心。”孩子们纷纷举手提建议:“不能迟到!”“要好好说话,不能吵架!”“有问题要举手说!”每一条都被认真记下来,最后他们还在契约上签下名字,画上小太阳、小星星当“专属印章”。看着这份充满童趣的契约,我知道,我们这个小集体真正成立了——而我,也成了他们信任的“大朋友”。
动手与互助:小小的作品,大大的自信
第二节“技能挑战,朋辈互助”是手工DIY,要做电风扇和香囊。出发前我还担心孩子们会不会觉得难,没想到他们积极性特别高。
组装电风扇时,有的孩子会把零件装反,有的拧螺丝总也拧不紧,我就蹲在旁边慢慢教:“你看,这个零件要对准卡口,像这样轻轻推……”有个小男孩急得脸都红了,我刚想伸手帮忙,旁边的小女孩却小声说:“我来帮你吧,刚才志愿者姐姐教我的。”看着他们互相递零件、小声提醒,我忽然觉得,其实他们比我们想象中更会合作。
缝制香囊时,针脚歪歪扭扭的,但没人放弃。当第一个孩子举着自己做的电风扇跑过来,兴奋地喊“转了!它转了!”时,所有人都围了过去,眼里闪着光。香囊做好后,孩子们互相闻着对方的作品,说“你的好香”“你的花纹好看”,那种纯粹的快乐特别有感染力。
一位家长在旁边看着,眼眶红红的,拉着我说:“平时在家啥也不让他碰,真没想到他能自己做出这些,这孩子真棒!”那一刻,我和孩子们一样,心里满是成就感。
陪伴的意义:不止是帮助,更是共同成长
社工老师说,这次活动是基于“增权理论”,要让孩子们相信“我能行”。确实,看着他们从“我不会”到“我试试”,再到“我做到了”,那种自信的提升是看得见的。有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做完香囊后主动送给我一个,小声说:“姐姐,这个给你。”我收下时,他笑得特别甜。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特殊儿童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平等的机会和耐心的引导。他们的潜能就像被包裹的种子,只要给点阳光和雨露,就能破土而出。而我在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太多感动——孩子们的笑容、家长的认可,还有自己在沟通与共情中的成长。
听说接下来社工站还会开展更多活动,我真心为孩子们高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关注特殊儿童群体,用一点点爱,帮他们拓宽成长的天地。这个夏天,能参与这场“成长增能营”,是我最珍贵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