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暗流镇,山风裹挟着热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同心黔行”支教小分队的身影,穿梭在暗流镇文化宫的课堂与乡间。一天,他们是孩子们眼中带来知识与欢笑的老师;一天,他们又是“墙绘艺术家”,用斑斓色彩为乡村披上新衣。
为响应政府“两清两改两治理”的美丽乡村改造工作,在支教活动的第二周,团队成员来到了暗流镇韩家坝与沙田村进行“美丽乡村”墙绘活动。在此期间,团队成员共完成7幅墙绘,以墙绘为媒介,绘就了乡村振兴图景。
在沙田村的日子里,一群纯真的孩子成了我最温暖的牵挂。沙田村的三个小孩,一直陪伴着我们,每天刚到沙田村时,三个人总会带上一些李子或者黄瓜塞给我们。说起王美,我总会笑称她是“口是心非的小女孩”。那天的墙绘时间里,嘴上说着“才不跟你们玩”的她,却在去小卖铺买冰棍时,把仅剩的一盒的冰淇淋塞到我手里,装作不经意转身跑开的,却被好朋友调侃道“姐姐,这是她特意给你翻的。”午休时间,我问她们“未来想做什么”,其中王淮安的回答令我印象最深刻,她说“我想考去浙江大学,想去浙江找爸爸妈妈。”
那些揣在衣兜里的李子还带着晨露的凉,被塞到掌心的冰淇淋正慢慢融化成黏糊糊的甜——孩子们用最直白的方式,把这段日子里的珍贵都捧了出来。王美转身时泛红的耳根,王淮安说"要去浙江找爸爸妈妈"时眼里的光,藏着比"乡村振兴"更鲜活的注脚:所谓发展,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敢做梦,让每份思念都有处可寻。
我想,王淮安的浙大梦,藏着两代人的期盼。父母背井离乡的奔波,乡村教育条件的改善,最终都落在孩子那句"我想去找他们"里。这让我想起乡村振兴的深意:不是把村庄建成城市的复制品,而是让土地能留住希望,让远方的牵挂能变成"在家门口也能好好生活"的踏实。当孩子们不必再用"考去远方"来维系亲情,当乡村能长出属于自己的未来,那些藏在冰淇淋甜里的期盼,才真正扎下了根。
一支画笔,一颗真心。“同心黔行”的队员们用行动证明:活动的温度,躲在每一笔墙绘的色彩中,更写在孩子们悄然绽放的笑容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