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星火照初心,青春淬火砺锋芒。8月6日,为探寻信仰光辉,传承红色基因,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红起星光熠熠”实践团走进井冈山,在团中央“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指导下,开展一日研学。
烈士陵园寄哀思,革命精神记心间
在基地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沿着109级台阶缓缓向上走去。“纪念堂的台阶第一段49级,寓意新中国成立的年份,第二段60级,代表陵园建成的1987年,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成60周年之际。每一级台阶都承载着一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讲解员的声音清晰而庄重,成员们认真聆听,脚步轻缓却坚定。



图为团队成员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重温入团誓词
在纪念堂前,实践团举行了简短而庄重的献花仪式。学生代表双手捧着花篮,稳稳地走向纪念碑,将花篮轻轻放在碑前,然后整理好花篮上的缎带。全体成员深深鞠躬致敬,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重温入团誓词环节,“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誓言响彻烈士陵园,铮铮誓言既是对革命先辈的告慰,更是成员们坚守信仰的庄严承诺。
走访大小井,重温革命岁月
离开烈士陵园,实践团来到了小井红四军医院旧址。这是一座简陋的竹木结构建筑,却承载着革命时期医疗工作者的奉献与牺牲。面对缺医少药的困境,医护人员就地取材,用草药治病,用竹镊子、土绷带为伤员疗伤。成员们被红四军医院党代表张子清“舍命献盐”的故事深深触动。他将珍贵的食盐让给其他伤员,自己却因伤口感染病逝于井冈山。一个个感人故事,展现出革命先辈们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



图为团队成员在小井听老师讲解
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了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旧居前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常青树”,树干上布满了弹痕。“当年敌军的炮弹炸断了这棵树的主干,大家都以为它活不成了,可第二年春天,它又抽出了新芽,顽强地活了下来。”讲解老师介绍道,“当地的群众都说,这棵树就像革命精神一样,永远不会消亡。”
聆听家风故事,感悟初心使命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下午“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访谈教学活动在二号报告厅开展。实践团成员齐聚一堂,聆听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77岁的芦继兵老人精神矍铄,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迷彩服,胸前的党徽格外醒目。他缓缓走上讲台,拿起话筒,声音洪亮地开始讲述。台下的实践团成员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点头表示赞同。年近七旬的张旅天老人申请讲述了自己父亲张蕴钰及一代代马兰人在核试验基地的奋斗故事。如今,马兰精神依旧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马兰基地也持续涌现杰出人才,完成多项重要科学实验,不断续写我国核事业的新篇章。访谈结束后,实践团的刘雨萱和张文冰同学进一步与老人交流,深有感触:“芦老的讲述让我深受触动,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学习编草鞋,体会艰苦奋斗
夜幕降临,实践团成员来到基地教室,学习编草鞋,感受红军当年的艰苦生活。活动室里摆放着几个竹编筐,里面装满了湿润的稻草,散发着淡淡的草木清香。
“红军当年穿的草鞋可比现在我们用的材料粗糙多了,没有稻草就用树皮,没有麻绳就用葛藤,一双鞋穿不了几天就磨破了,战士们的脚上全是血泡。”草鞋师傅一边说着,一边拿起稻草演示编草鞋的技法。他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稻草之间,不一会儿,一个草鞋的鞋底就初具雏形。


图为团队成员做草鞋场景
实践团成员们看得跃跃欲试。团队成员宋照彬拿起几根稻草,按照师傅教的方法开始编织,可稻草在他手中却不听使唤,要么就是编得松紧不一,要么就是刚编好一点就散了架。“看似简单的活儿,做起来真不容易啊。”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说,“才编了几分钟,我的手就酸了,真不敢想象红军当年是怎么在行军间隙编草鞋的。”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实践团成员们都编出了属于自己的草鞋。虽然这些草鞋针脚参差不齐,样子也不太美观,但每一双都承载着成员们对红军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实践团成员们看着对方编出的草鞋,深有感触:“今天的研学活动让我们收获颇丰,无论是参观革命旧址、聆听红色故事,还是学习编草鞋,都让我们对井冈山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青春的担当。”
经过一日的井冈山研学活动,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红起星光熠熠”实践团的成员们在实践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红色教育。通过近距离感受革命历史,聆听红色故事,参与实践体验,成员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思想得到了升华。



图为团队成员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前合影
实践团将以井冈山精神为指引,把研学所得转化为前行动力:秉持“坚定信念”的精神内核,让红色基因成为学业精进的精神锚点;传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践行“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让井冈山精神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真正实现从“感悟精神”到“践行精神”的跨越,让青春在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