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至8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实践成员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晁陂镇开展以“石榴同心、民族同行”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当地蒙古族社群历史文化传承与现实发展状况的同时,结合调研过程中的发现与收集到的素材,同步开展了民族文化宣传相关工作。晁陂镇街北一村为蒙古族聚居区,居民多为成吉思汗后代,保留着民族身份意识与文化传统,当地蒙汉群众在长期共处中形成了交融互鉴的生活氛围。

实践期间,实践成员走访晁陂镇蒙古族始祖陵园时,注意到园内陈列的传统兵器、服饰及族谱等蒙古族历史文物具有鲜明的文化代表性。为此,实践成员结合文物信息与陵园所呈现的蒙古族迁居南阳发展历程,整理形成了简洁的文化介绍材料,在走访周边村落时向村民讲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比如传统服饰纹样的寓意、族谱所反映的家族迁徙脉络等,让更多人了解当地蒙古族文化的独特内涵。
在陵园内与多位前来散步的蒙古族后裔交流过程中,实践成员不仅记录受访者关于蒙古族传统文化保留情况、年度祭祀仪式意义的表述,还特别留意到受访者提到陵园祭祀活动已成为蒙汉两族共同参与的社会活动,这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共识更直观地融入村民生活场景。

针对调研显示的晁陂镇蒙古族聚居区面临人口老龄化突出、留守儿童普遍等问题,导致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断层风险,年轻一代对蒙古族历史与习俗了解有限的情况,实践成员结合前期与蒙古族后裔交流时收集到的传统知识,在当地留守儿童较多的区域开展了小型文化分享活动。活动中,实践成员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当地蒙古族的历史片段,展示从陵园了解到的传统服饰图片,引导孩子们了解身边的民族文化,尝试搭建传统知识代际传递的临时桥梁。
基于调研结果提出相关建议时,实践成员也将民族宣传的具体形式纳入其中,明确建议在“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整理、研究与传播”过程中,可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在社区设置文化宣传角、组织蒙汉群众共同参与的文化分享会等方式,让蒙古族历史文化的传播更贴近日常生活,同时进一步强化“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社会氛围。

本次实践在呈现晁陂镇蒙古族社群文化存续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结合调研过程开展的系列民族宣传小活动,让当地民族文化得到了更直接的传播,也为探索多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社区发展路径增添了实践细节。在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背景下,此类将调研与宣传结合的方式,有助于让社会各界更具体地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及民族团结的基层实践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