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
大学生新闻大学生活校园文学大学生村官
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经历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总结社会实践心得
全国排名校友会版软科排名分类排名本科排名一本排名二本排名专科排名
求职简历职场法则面试技巧职场故事求职招聘
英语学习计算机学习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经济管理建筑设计财务会计
申请书证明书检讨书自荐信演讲稿心得体会调查报告读后感求职信推荐信其它范文
 

汽院“拾遗弘梦”实践队:谱写非遗文化,走进草把龙灯

为探索和了解十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草把龙灯,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号召,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实践精神,7月1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团队来到十堰市柏林县文化馆,学习和体验当地特色艺术文化,助力草把龙灯非遗文化振兴。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把龙灯的传承人,距离官守华1998年第一次接触草把龙灯已经整整20年了。在进入文化站工作前,官守华是一名乡村医生,当时医生有着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相对高的工资。在官守华被调到文化站工作时,那里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很多人劝他放弃,可当时不到30岁的他只是摇摇头,因为他已经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和意义。

当天上午,启为创新团队乘车到达了柏林县文化馆,在官守华老先生的带领下参观了草把龙灯,对其有了初步的了解。从官守华老先生口中得知,草把龙灯始于明末清初,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祖辈们为求风调雨顺、消除疫病、驱除瘟疫,就在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扎制龙灯,到龙潭祭拜龙王,并送上猪头、羊头、全鸡等物品供奉,保佑百姓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康幸福。在这种美好的愿望下,形成了草把龙灯舞的习俗,并一代代传承下来。

官守华老先生曾多次走访柏林村老艺人,学习草把龙灯舞的历史渊源、制作方法和舞龙技艺。据老先生讲解,制作一条由12节组成、长约24米的草把龙灯就需要用300公斤稻草。

在官老先生看来,传统文化需要普及,更需要传承。他每天坚持研究传统文化,想办法将之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草把龙灯,喜爱上非遗文化。值得欣慰的是,草把龙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柏林镇也建立了专门的草把龙灯表演团队。如今,官老先生的儿子也跟随着父亲学习这一项技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接着,队员们在官守华老先生的带领下来到了道具室。由于草把龙灯的制作原材料该季节不生产,团队成员无法体验到编制草把龙灯的过程,但可以在官老先生的指导下体验其表演过程。队员们分别撑着龙头、龙身和龙尾,听着官老先生指挥,有节奏地上下举动,如若将长棍斜挥,可展现出草把龙直击长空的恢弘气势。没过多久队员们已满头大汗,由此队员们不禁感叹这一场完整的表演背后专业演员们的艰辛与不易。

官守华老先生说道:“我是草把龙灯的第六代传承人,我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喜爱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据悉,草把龙灯非遗项目和十堰高校、社区、景区进行了对接。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社区以及景区,官守华老先生都对其进行了有效传播。虽然现在官老先生已经退休了,但他的儿子已经成了第七代草把龙灯的传承人,他将带着官老先生的初心与热爱继续在草把龙灯的保护与传承的路上越走越远,让草把龙灯能融入这个时代,让更多的年轻人热爱上它,并且能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结束一天的行程后,团队成员对草把龙灯的技艺了解地更加透彻,对于官老先生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匠人精神感到由衷地佩服。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濒危、灭亡的风险,要想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来,光靠非遗传承人一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根植千年文化,拥抱数字时代,走入千家万户,非遗的传承保护迎来了更大的机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团队成员表示,他们将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后续一直与官老先生保持联系,加大挖掘、研究、普及力度,切实做到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历史文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通讯员 许程娅)

    作者:许程娅 来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弘梦启为创新团队
    发布时间:2022-09-01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