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几百年几千年文化所凝聚,人民世代相传,当我们向世界展现中国风采,文化正是后盾,文化自信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深深依恋和认同,在这喧嚣浮华的当世,我们更应品悟文化的精髓,坚定文化自信。而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理应守护与发展。 为了了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刻这项技艺,感受它独特的雕刻技法,释放的独特艺术魅力,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弘梦非遗调研团于8月7日来到合肥市蜀山区,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刻”传承人姚瑶女士进行“岁月失语,非遗能言”主题活动。实践队员用双脚丈量中国大地的每一处角落,用热爱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感受姚瑶女士用艺术与葫芦对话,在质朴和美学艺术中描摹坚守初心的别样人生,探寻葫芦遗风。
进入姚瑶女士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葫芦,上前仔细一看,精致的雕刻花纹栩栩如生,细小的书法字体雕刻在葫芦表面,让人禁不住赞叹姚姚女士的精湛技艺。通过姚瑶女士的讲述我了解到,葫芦在我们国家其实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在影视作品,文艺作品里都能看到,有的葫芦雕刻会作为艺术品被博物馆收藏。葫芦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代表着吉祥和 与" 福禄 "谐音,因为其形状圆润,也标志着圆满,在古代民俗活动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向往和平安喜乐的精神追求。
我拿起一个葫芦雕刻作品,经过姚瑶女士的介绍我了解到,这个浮雕葫芦相比其他的葫芦雕刻,难度是非常大的。浮雕葫芦的选材要注意它的厚度,浮雕葫芦所用到的材料,一般在山西、河北等地才可以收集到。葫芦雕刻与传统的一些雕刻也有所不同,葫芦的内部每一层次结构密度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雕刻时每进一分,就要变换工具,同时也会消耗大量的时间成本。
随后,在姚瑶女士的讲解下,我尝试进行葫芦雕刻。老师准备了十几个刻刀,每一把刻刀都会发挥不同的作用。先用铅笔在葫芦表面画出雕刻的模板,用粗刻刀在其表面轻轻勾出图案框架,再用尖刻刀沿着框架细细雕刻。虽然只是体验了葫芦雕刻的一小部分,我却体会到葫芦雕刻技艺的不易,手掌握刻刀的力度稍有不慎就可能直接损坏一整个葫芦,刻刀型号运用错误可能导致雕刻画面不协调,雕刻时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会伤到手......看到姚瑶女士熟练地为我们展示,肯定也离不开长时间的联系与雕琢研究。
若说初心是"凡心所向,素履以往",那么非遗传承者便是"一盏孤一座城",葫芦雕刻从民间,走向大众视野,离不开各个传承人的坚守与付出,离不开各位雕刻师的钻研与艺术创新。文化需传承,经典需流传。可是,葫芦雕刻一件好的成品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成本,需要长时间的研究与学习,没有足够的恒心与耐心,又怎能坚守本心呢?非遗的传承,需要年轻人担起众人,初高生迫于学业压力对非遗文化的接触少之又少,而大学生不了解、不愿接触。非遗在这个时代如同大浪淘沙下仍旧闪烁的宝石,在角落里无声绽放着光华。非遗文化不应黯淡无光,而应剥去历史灰尘和当今世人不甚了解的枷锁,冲破藩篱,绽放自己独有的光彩。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五千年的上下求索,非遗文化沉淀下来的深厚底蕴始终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文化需传承,亦需要创新。我们广大青年一代,应敢于担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在深刻理解的前提下,发掘文化创新的突破口,通过短视频将雕刻故事娓娓道来,通过文创产品带动经济发展,通过线下教学体验让大家了解,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为文化长河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源泉。 作为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文化保护事业,爱之护之而赋活之,敬之传之而更新之,追寻非遗文化,点亮文明星火。希望,我也能尽己所能,为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通讯员 肖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