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7月4日—8日,皖西学院体育学院“践行青春使命,筑梦红色泾县”暑期社会实践团依托泾县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通过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宣讲红色文化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了当地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实践团成员们实地寻访了新四军军部旧址、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等地,足迹遍布多个红色历史遗址。他们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交流,深切感受到了当地红色文化精神的魅力,并充分与大别山精神进行融合,进一步增强了传承和发扬皖南红色文化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寻访皖南新四军旧址 追寻革命之源
为坚定青年大学生的红色文化信念,培养青年大学生的革命精神,扎实推进对党的认识和理解,7月 4日一8日,赴安微省宣城市泾县正式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结合各自专业特色,通过红色活动、文化参观和实地调研等形式,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服务社会。7月5日上午,实践团成员们走进新四军军部旧址,深入了解了该场馆的红色活动开展情况。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军部司令部(种墨园、大夫第)旧址、军部大会堂(陈氏宗祠)旧址、军部政治部旧址、军部修械所(关圣殿)旧址、中共中央东南局旧址、叶挺桥等多个主题展区。通过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图片,成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新四军在各个阶段的重大事件、战斗历程和集结场面,对当地的红色文化发展历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还深入了解到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突然袭击新四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周恩来总理得知此事后痛心疾首,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诗句。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一页,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到底的象征。红色文化学习教育具有深远的重要性。
本次暑期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思想的深度洗礼,更在实践团队成员心中筑牢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化了初心与使命的坚守。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实践团队成员对党史、革命史的理解和联系,更在巩固和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同时,砥砺了我们的初心使命,激励我们持续前行。
追思皖南事变 砥砺红色初心
7月5日下午,一支满怀庄重与敬意的团队踏入了皖南事变革命烈士陵园,深切缅怀那些为国家、为民族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这座陵园坐落于皖南青山绿水的环抱之中,松柏挺拔,气氛庄严肃穆,无声地讲述着那段悲壮的历史。实践团成员们沿着“神道”,缓缓步入这片神圣之地,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先烈的敬仰与追思。在烈士纪念碑前,实践团成员们集体默哀,向那些为国家、为民族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纪念馆和陈列馆的展品详细展现了皖南事变的经过和烈士们的英勇壮举。这些英雄们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他们的英勇事迹震撼人心,崇高精神令人敬佩。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将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皖南红色记忆 宣讲时代新声
7月7日,为深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居民的家国情怀,并传承皖南与大别山的革命精神,一支由各专业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深入基层,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宣讲活动。此次活动以“传承皖南与大别山红色文化精神”为主题,旨在通过讲述这些地区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孕育的红色文化故事,增强居民的爱国热情,并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动力。在活动中,巴洋同学作为主讲人,深情地讲述了皖南与大别山在革命历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这些地区所孕育的革命者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些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不仅让在场的居民们听得全神贯注,更深受启发,对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次实践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后续活动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团队成员们深入基层,实地探寻皖南的革命故事,成为真正的红色宣讲者、传播者。他们用自己的足迹丈量着皖南革命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学子的精神风貌,践行了“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铮铮誓言。
通过此次活动,社区居民们对红色文化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实践团队将继续努力,推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深走实,为传承红色文化、培养家国情怀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