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诗篇:在古城烟火中打捞失落的乡村记忆
凤凰诗篇:在古城烟火中打捞失落的乡村记忆
——华中农大动科动医学院学子湘西行纪
动科动医学院赴凤凰古城暑期实践团6月28日至7月4日
2025年仲夏,6月28日至7月4日,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的一支暑期社会实践团,踏上了湘西凤凰古城的石板路。他们的目标并非寻常的观光,而是一场深情的“寻诗”之旅——在商业化的喧嚣与光影之下,打捞那些被现代节奏渐渐遗忘的、散落在古巷深宅、苗歌蜡染、祠堂烟火里的乡村诗行。
初探:昼夜交替间的诗意断层
甫入古城,实践团便敏锐地捕捉到一种“诗意的不平衡”。6月28日至30日的深入走访,揭开了凤凰的“双面”图景:白昼,日光流淌在空旷的街巷,时光仿佛在青石板上凝滞;入夜,霓虹与喧嚣瞬间点燃,旅拍的镁光灯与市集的叫卖声交织成另一重现实。 团队成员与古城原住民、守艺者、匆匆过客促膝长谈,一个共识逐渐清晰:过度的商业浪潮,正冲刷着古城沉淀千年的文化肌理。那些承载着湘西灵魂的传统手工艺、古朴的乡音俚语、浸润日常的古老习俗,如同被遗忘在角落的诗稿,面临被边缘化、甚至湮没的风险。这份“诗意的消逝”深深触动了学子们,他们决心深入肌理,为守护这份独特的乡土诗篇寻找答案。
沉浸:触摸非遗里的活态诗韵
寻诗之旅,需躬身入局。7月1日,实践团成员走进一家静谧的蜡染工坊。在非遗传承人指尖的引领下,他们亲手执起蜡刀,在素布上勾勒、点染。当蓝靛在布帛间苏醒,绽放出千年的纹样,成员们惊叹于这“无字的史书、凝固的诗歌”。每一道冰纹的裂变,都像是时光在布匹上低吟的古谣,诉说着苗家先祖对自然与生命的礼赞。传承人眼中对技艺后继乏人的忧虑,更让学子们感受到守护这份“活态诗韵”的迫切。
7月2日,诗意的探寻融入生活的烟火。成员们向热情的苗族阿妈学习如歌般婉转的基础苗语,每一个音节都跳跃着古老部族的密码;换上繁复精美的苗服,银饰叮当,仿佛披上了一身行走的史诗;围坐品尝血粑鸭的醇厚、酸汤鱼的鲜洌,味蕾上绽放的是湘西山水滋养出的、最质朴也最动人的生活诗篇。这些日常的仪式感,正是乡村最本真、最容易被忽略的“诗歌”源泉。
溯源:祠堂与文学中的精神史诗
诗歌的灵魂,深植于血脉与文脉。7月3日,实践团叩开古城内一座座庄严的宗祠。这里不仅是雕梁画栋的建筑遗产,更是湘西人精神世界的殿堂。崇祖敬宗的香火、团结互助的族规,在斑驳的木柱和泛黄的家谱间流淌,构成了一部部关于家族、乡情与秩序的厚重“精神史诗”。祠堂的存在,是乡土社会得以凝聚、文化得以延续的无声诗行。
7月4日,寻诗的步履抵达文学的高地——沈从文故居。在先生笔下的“边城”世界里,成员们细细解读那流淌于字里行间的沱江清波与翠翠的纯真。他们感悟到,沈从文先生正是用最深情的笔触,将湘西的风物人情、那份未被现代文明完全侵蚀的淳朴野性,谱写成了一曲永恒的乡土牧歌。深受触动,成员们纷纷以“边城”为灵感,或挥毫泼墨,或执笔成文,尝试用自己的理解,续写这片土地上的当代诗章。
寄望:让失落的诗篇重焕新生
“凤凰的商业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节奏,但古城真正的灵魂,不应淹没在千篇一律的叫卖声和闪光灯里。”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动物科学2303班吴雨夕的思考,道出了此行核心。她认为,那些沉淀在蜡染纹路里的智慧、回荡在苗语歌声中的情感、凝聚在祠堂香火里的精神、流淌在沈从文笔下的乡愁,才是凤凰不可复制的“诗魂”。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与思考,团队计划向凤凰县文旅部门建言:实施“分时段旅拍管理”,让古城的晨昏重获宁静的诗意;在核心区域精心打造“非遗文化活态体验区”,让蜡染、苗歌、苗绣等“活态诗篇”成为游客可触可感的日常;鼓励并扶持本地居民主导的文化展示与讲述,让原生态的“乡村诗歌”拥有更广阔的吟唱舞台。 他们还将通过搭建的媒体平台,向更广阔的世界发出呼吁:关注那些正在被遗忘的乡土文化,它们是我们民族精神家园中不可或缺的瑰丽诗行。
为期一周的湘西之行,对实践团成员而言,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洗礼,更是一次心灵的“寻根”。他们在凤凰的烟火与静默间,触摸到了中华大地上无数乡村共同面临的“诗歌遗忘”之痛,也点燃了作为青年学子守护文化根脉、激活乡土诗情的使命感。他们期待,通过各方的智慧与努力,凤凰古城能在文旅融合的新篇章中,找到那条独特的平衡之道——让商业的活力与文化的神韵和谐共生,让千年的文脉如沱江水般生生不息,让每一块青石板、每一曲苗歌、每一幅蜡染,都继续吟唱着属于这片土地的不朽诗篇。
文字 | 动科动医学院赴凤凰古城暑期实践团 吴雨夕、龙傲雪、严希儿
图片 | 动科动医学院赴凤凰古城暑期实践团 吴雨夕、龙傲雪、严希儿
排版 | 动科动医学院赴凤凰古城暑期实践团 刘允泽、刘一兴
初审 | 动科动医学院程唐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