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进行科特派专题实践调研有感
一、深入田野,体验百合种植中的农业科技力量
寻访溪后村百合种植基地、百合花协会、冷冻仓储、种球批发公司,深入了解当地“生产-包装-冷链物流-销售”专业化、规模化的百合产业链的运行情况,特别体会到当地不俗的发展现状:通过科技助力,利用科技特派员制度起源地优势,发力“科特派+”战略,通过“科特派+产业链”“科特派+金融”“科特派+扶贫”等方式,促进了产业高效发展,发展了林下经济、百合花种植等产业,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在农业科技的加持下,百姓生活徐徐向好。
二、座谈交流,理解多方力量在科技系统的协作
在参加延平区发展改革和科技局组织的座谈会以后,深入了解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内涵和发展历程。在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过程中,党委、政府做好顶层设计、政策指引,科技特派员和农户作为主体核心互助互惠、共治共享,提供科特贷的金融机构、各农业协会、各农业合作社、乡村企业、涉农企业补充资金、技术、人力等重要资本。多方力量形成“利益共同体”机制,各个主体不断聚集、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催生出科技制度的内生动力。
三、事随时移,感受农业科技系统的适应性改变
科技特派员制度与时俱进,依据时代发展作出灵活的调整。科技特派员制度先后经历了三种推广模式,伊始为“党支部+科技特派员+涉农企业、农户”强调科特派直接对接农户;后因“科技二传手”的出现,推广模式也发展为“科技特派员+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户”,增强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落地深度;与第二种模式并行的是“科技特派员+涉农企业+农户”模式,涉农企业与周边农户结合成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带动产业的发展。三种模式的发展演变,生动演绎了农业科技系统顺应时代发展,解决了城市化和科技下乡“最后一公里”的时代难题。
四、乡村振兴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在此背景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以及科技的振兴。本项目以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抓手,立足王台镇百合产业,将科技力量赋能产业,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让沉睡的资源变成农民致富和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