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北疆青锋”实践团分享天池能源将二矿实践心得 让能源报国情怀扎根青春心底
近日,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露天采矿班“北疆青锋,能源报国实践团”成员齐聚一堂,分享在新疆天池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将二矿的社会实践心得。从课堂理论到矿山实景,从书本概念到技术实操,一周的沉浸式体验让“能源报国”的理念在每位成员心中愈发清晰,也让青春与行业的联结更加紧密。
“课本上的‘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在现场是工程师指着监测屏上的实时数据,讲解‘每厘米位移都关乎生产安全’的严谨;课本里的‘智能化开采’,是亲眼见到无人驾驶自卸车在采场精准穿梭,听师傅说‘这能让效率提升三成’的自豪。”2022级露天采矿班学生王浩的分享道出了许多成员的共鸣。他在心得中写道,实践前总觉得“露天采矿”是简单的“挖煤运煤”,直到站在几十米高的采场台阶上,看着电铲与卡车协同作业的精密流程,才明白其中藏着无数技术细节的考量——“这让我突然懂了,学好专业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将来能解决真问题。”
实践团成员李雪则对“绿色矿山”建设感触颇深。她在心得中记录了排土场的见闻:“原本以为采矿会留下满目疮痍,却看到排土场上种着梭梭草和沙棘,师傅说‘我们采一块煤,就要补一片绿’。他们还拿出土壤改良的数据,说这些植物不仅能固沙,三年后还能结果。”这份“开采与修复同步”的实践,让她对“新时代能源人”有了新的理解:“不仅要懂开采技术,更要怀生态情怀,这才是负责任的能源报国。”
“最触动我的是矿区师傅们的坚守。”2021级学生张弛分享了与一线工人的对话。一位在矿上工作了15年的师傅告诉他们,当年为了让设备在零下30度的极寒天气里正常运转,团队在矿场搭起帐篷,连续调试三个月,最终攻克了保温难题。“师傅说‘能源安全不是空话,得有人守着’,这句话让我红了眼眶。”张弛在心得中写道,“原来‘北疆青锋’的‘锋’,不仅指技术的锋芒,更指扎根的韧劲——前辈们把青春留在戈壁,我们这代人更该接好接力棒。”
实践团指导教师赵老师在聆听心得时深有感触:“同学们的分享里,少了空洞的口号,多了具体的认知;少了模糊的憧憬,多了清晰的方向。这正是‘北疆青锋,能源报国’实践团的意义所在——让学生在真实的行业场景中,触摸到行业的温度与重量,从而明白‘为何学、为谁学’。”
从“技术细节里的专业成长”到“一线故事里的责任感悟”,实践团成员的心得汇聚成一份共同的收获:能源报国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一代代人在岗位上的坚守与创新;青春的价值,在于将所学与国家需求紧紧相连。大家纷纷表示,未来将带着这份心得里的感悟,在专业学习中更注重实操能力,在成长路上更坚定行业信念,努力成为有本领、有担当的“北疆青锋”,让青春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据悉,西安科技大学“北疆青锋,能源报国实践团”将把这些实践心得汇编成册,通过校园平台分享,让更多学子感受能源行业的魅力与责任,共同书写新时代青年与能源事业同频共振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