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没有玩具的年代,几乎每一位男孩子都玩过泥巴,泥巴只是那个年代孩童们娱乐的媒介,只是玩玩而已,过了年龄段也就没了乐趣。但是天水甘谷县永安村张家的孩子们一辈子玩泥巴,他们玩出了发家致富的手艺,把泥巴玩成了艺术品,成为中国古建筑上最高最靓饰物,它们被称为脊兽。近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这样评价脊兽:“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建筑文化。中国古建筑在世界的东方独树一帜,它和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建筑文化,在古代以中国为中心,以汉式建筑为主,传播至日本、朝鲜、蒙古和越南等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泛东亚建筑风格”,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甘谷是多山多坡的地貌特征,它的东面为秦岭余脉,它的西面是北方丹霞地貌带,它的北面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少水干旱,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这里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勤劳的华夏儿女一个朴素的形象。但是,这个黄土坡给了甘谷人一个发家致富的“金饭碗”,这里的土为优质红壤土,最适合制作陶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百公里内的大地湾,那里是中华文明史中最灿烂的部分。
上个世纪初,喜欢砖雕的永安村人张海早年去宝鸡、陇西等地拜师学艺,后逐渐对脊兽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家乡优质的红壤土是取之不竭的原料,深厚的历史人文成为创作的灵感和源泉,加上聪慧勤奋,吸纳了中原寺庙、北京皇宫脊兽的长处,结合了西北地区人文特点和民族建筑的特点,从而发扬光大了脊兽的制作水平。张海所制脊兽广卧于甘谷、武山、陇西、渭源、天水、秦安等县的名山大寺及官宦人家屋宇,艺名远著,人皆因以号为“大兽”。张家后代一代又一代传承着这门手艺,甘谷脊兽盛名远播,享誉西北。
中国古建大都为土木结构,屋脊是由木材上覆盖瓦片构成的。檐角最前端瓦片因处于最前沿的位置,要承受上端整条垂脊瓦片向下的“推力”,同时,如毫无保护措施也容易被大风吹落。因此,人们用瓦钉来固定住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在对钉帽美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动物形象,这就是脊兽。
脊兽是古老的民间工艺,是中国古建筑外部屋顶的造型艺术,是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和艺术特色的组成部分,它代表着这群(栋)建筑的等级和地位。脊兽由瓦制成,分为琉璃瓦和黑火瓦(砖雕瓦)两种,古代律法森严,琉璃瓦多为皇家建筑上才能使用,老百姓家只能用黑火瓦。当脊兽发展成装饰作用后,朝廷明确了脊兽使用的更严格等级,不同等级建筑物安放脊兽数量和形式都有严格的规定。在中国的建筑物上只有北京皇宫的金銮殿(太和殿)殿脊上的垂脊兽才十样俱全,而中和殿、保和殿只能放九样,其它宫殿上的垂脊虽也安装脊兽但要按级递减。中国古建脊兽的出现也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最早可追溯到周朝,西汉时已有明确纪年的脊兽,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唐宋时,檐角屋脊上还只有一枚脊兽,后来才逐渐出现了数目不等的蹲兽,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见的“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列队形态。古建上的仙人、跑兽、垂兽及鸱吻合称为脊兽,由于它们出现在建筑的最上端,由此被誉为“冠冕”。中国古建筑排列最多的脊兽依次是:仙人,后面依次为龙 凤 狮子 海马 天马(有翅膀) 押鱼(有鱼尾) 狻猊 獬豸 斗牛 行什 。在现存古建中,你只需看上面的脊兽就能知道该建筑的等级。如果是唐宋建筑上也出现了一排脊兽,或者某些仿古建筑出现了十件以上的脊兽,这些都是无知的表现。
"土桥子的瓦碴,双碾子的泥,史家坪的秀才多如鱼"是甘谷县流传甚远的民谣,瓦碴说的就是永安村生产宗教建筑脊兽和民用砖瓦,这里多半农户有生产作坊,而被称为"张大兽"的张海家族最为知名。制作的第一道工序当然就是选土和泥,脊兽制作的主要原料为本地的红土,红土在捏制和阴干过程中可塑性比较好,可塑性强。烧制的器物硬度高。另外在红土中按照10:1的比例加入一些当地的白土。同时,为了加强泥土的可塑性,防止在制作和阴干的工程中有干裂的现象,通常在泡土的时候要在土中加一些人的头发,或者动物的毛,棉花之类。土和毛发是脊兽制作的主要材料。制作脊兽的和泥巴更是讲究,十几人在泥中要不停的反复踩踏,与制作兰州拉面的和面过程有些类似,反复,只有反复,才能将白土与红土有机的融合,从而增加了泥的可塑性。泥和好后还要存放在阴凉处用塑料布覆盖,以保持水分,随用随取。甘谷脊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制作题材广泛。脊兽选择内容从民间传说到神话典故,从龙风到各种飞禽走兽,从神佛仙道到凡夫俗子,从帝王将相到才子佳人,从日月星辰到山川万物,可谓包罗万象,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甘谷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大量的村庄为脊兽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天水地区的建筑全部砌脊瓦兽,民居中、经济条件好的大户家庭也普遍在槛墙、影壁、博风头、戗檐、廊心墙等部位使用。在甘谷,也将房脊上的花草纹(莲花、石榴、葡萄、菊花等)、宝珠纹、宝瓶纹、子牙楼等,与动物纹合称为脊兽,因此也有莲花兽等之说,这为脊兽制作、传承带来了良好的环境,张海后人至今已传至第五代。张家后裔玩泥巴玩出了艺术高度,玩泥巴玩出了发家致富。一个个脊兽经过工匠们用泥巴一块块的捏捺、细磨,一朵朵花、一件件鸟兽变得生动鲜活,师傅们不需要图纸,完全是凭着多年的技艺熟练完成。经过阴干,这些手工制件还需要火的考验,才能成为成品。甘谷脊兽工艺美观大方、庄重典雅、光泽晶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及浓郁的乡土气息,当地淳朴的农民朋友只是换了种和泥土打交道的方式,将其化为精美的艺术品。
瓦房里的记忆,是孩提的我们蹒跚学步、童年的我们嬉笑打闹、少年的我们发奋学习、青年的我们离家追梦、成家的我们父母带孩。瓦房之美,因为那是穹顶之下我们最初的家,是我们安放灵魂的栖息地,在那遥远地方,灯火依然昏黄,却无数次照亮我们的梦乡。瓦房是最能体现中国古民居的一个特殊标志,近些年,随着低成本的火材盒式混凝土新建筑的涌入,简单实用的彩板房如春笋涌现,大批的白墙黑瓦景色正在逐渐的消失,瓦房在许多的农村也少有建设,这对中国建筑的传承发扬是一个严峻的考验。2006年,甘谷脊兽制作技艺被省政府列为甘肃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甘谷脊兽”被甘肃省列入“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之一。其第四代传承人张云中、张启云等不断扩大制作规模,收徒带徒传授技艺,带动村民以此为业,通过脊兽制作走上了小康之路。在悠久而绚烂的华夏文明里,甘谷脊兽,以其朴素的大美,别样的风情,演绎屋顶的传奇,传唱远古的文明。是什么,让亭台楼阁风姿飘洒的屋面顾盼生情,是什么,让庙宇殿堂华丽动人的屋顶流光溢彩,是什么,让质朴细腻的绵绵黄土默默诉说大地的心事,又是什么,让远古的传说和年轻的祝福凝固成坚定的承诺、永恒的信念。永安村虽然家家都制作精美艳丽的脊兽,但是家家户户都是传统的灰瓦民房,只是在房脊上有的使用了牡丹、石榴、花草等吉祥饰物,没有一家在屋脊上使用脊兽的,更没有使用琉璃装饰房屋的,这里的乡村们懂得古建筑脊兽的使用规矩,不可乱用,这也是当地朴素的民风。正是甘谷先辈们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矢志不渝的追逐,才有了今日甘谷秉承历史文化的延续。甘谷脊兽,让这片黄土地成为了艺术的土壤,充满了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