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岚山,我们便马不停蹄地开启了文化调研之路。从1月13日至1月19日,岚山渔港、海鲜市场、岚山区文化中心、赶海园、风帆广场、海上碑、北门外1966茶园、磴山许瀚书碑等8处景点,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每一处景点都像是一扇通往历史的大门,在实地考察与资料查阅的过程中,岚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如潮水般向我们涌来。
在与当地20位群众进行结构化访谈时,他们口中讲述的岚山区历史沿革、风俗习惯和传统技艺,让我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厚重。那些古老的传说、代代相传的习俗,都承载着岚山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这不仅为我们后续的方言文化调研奠定了坚实基础,更让我对岚山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就像在岚山渔港,听着渔民们讲述着出海捕鱼的故事,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与风浪搏斗的场景,感受到他们对海洋的敬畏和依赖。
1月20日至1月26日,是我们方言调查的关键时期。深入基层社区、乡镇,与当地群众广泛接触、深入交流,那一句句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方言,如同跳动的音符,奏响了一曲独特的文化乐章。借助摄影摄像设备,我们详实记录下岚山区的特色语音系统与地方词汇,每一个发音、每一个词汇,都蕴含着岚山独特的文化密码。
记得在一个小村庄里,一位老奶奶热情地和我们交谈。她的方言中,有些词汇我从未听过,但从她生动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中,我能感受到那些词汇所表达的情感和含义。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连接家乡与游子的桥梁。通过这次方言调查,我越发觉得方言的珍贵,它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记录着一方水土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百态。
调研结束后,我们并没有停下脚步。与岚山区文旅局合作修订《岚山方言与民俗文化符号册》,这是一项充满挑战但又意义非凡的工作。我们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对调研所得数据、图片、音频等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建立结构化文化资料库。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团队的力量,也看到了大家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我们希望通过这本手册,为认识研究岚山地区方言特点和演变规律提供详实资料参考,推动当地方言文化与地域精神特色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我们还计划打造集“线上文化册查询、实景+NFC+语音场景体验、文创产品售卖功能”于一体的APP,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岚山方言文化。就像“故宫文创APP”一样,我们也希望通过创新的方式,让岚山方言文化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这次社会实践,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调研活动,更是一次成长的历练。在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沟通交流,如何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方言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普通话广泛普及的今天,方言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很多方言词汇和发音正在慢慢消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方言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
这次“雅言岚山,振乡新篇”方言文化调研实践活动,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它让我更加热爱方言文化,也让我坚定了为文化传承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岚山方言文化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