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北疆青锋”实践团总结天池能源将二矿实践 以青春收获厚植能源报国情怀
近日,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露天采矿班“北疆青锋,能源报国实践团”完成对新疆天池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将二矿的社会实践总结工作。一周的沉浸式调研中,团队以“观现场、学技术、悟担当”为脉络,在复盘实践点滴中深化专业认知、凝聚报国共识,为此次北疆之行画上圆满句号,也为“能源报国”的青春誓言增添了生动注脚。
此次实践总结围绕“三个维度”梳理成果,清晰展现团队成长轨迹。在专业认知维度,实践团通过整理参观笔记、技术手册及调研数据,系统总结了将二矿作为国家大型煤炭基地的资源禀赋、“采—运—排”全流程工艺及智能化升级成果。从智能调度中心的实时生产数据,到采场现场的无人驾驶自卸车集群作业,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课本知识”与“产业实践”的衔接点——2022级学生赵磊在总结中写道:“以前对‘露天矿生产系统优化’的理解停留在公式计算,现在才明白,它是电铲与卡车的高效匹配,是爆破参数与边坡安全的平衡,更是技术与实际场景的深度融合。”
在技术研学维度,总结材料详细收录了实践中的核心收获。团队梳理了与企业工程师探讨的“极端天气下设备保温方案”“爆破振动监测的关键指标”“排土场生态修复技术”等12个实操问题,形成了《露天采矿一线技术问答手册》。实践团成员王萌提到,在对比课堂所学的“边坡稳定性理论”与现场的“雷达监测数据”后,才真正理解“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深刻含义:“这让我们明白,学好专业不仅要会做题,更要能解决矿场上的真问题。”
而在使命担当维度,总结中多次提及与企业青年骨干的座谈感悟。“能源安全是‘国之大者’,你们要把论文写在矿山上”——将二矿矿长的这句话被团队成员反复引用。大家在总结中一致认为,此次实践最珍贵的收获,是看到了“能源报国”的具象化表达:它是工程师们为攻克冻土区开采难题熬过的无数个夜晚,是一线工人顶风冒雪坚守岗位的执着,是矿区在开采同时同步推进生态修复的长远眼光。“以前觉得‘报国’很远,现在发现,做好手头的每一项技术研究、未来扎根行业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最好的报国。”实践团团长、2021级学生李阳在总结会上说。
实践团指导教师张老师在总结会上强调:“‘北疆青锋’的‘锋’,既要锋利在专业本领上,更要锋利在责任担当上。此次总结不是结束,而是让大家带着实践中的思考继续前行,真正把‘能源报国’的信念转化为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动力。”
目前,实践团已将总结成果整理为《天池能源将二矿实践报告》,并计划通过主题班会、成果展等形式在校内分享。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实践让他们明确了“为何学、学为何”的方向,未来将以更扎实的专业能力、更坚定的行业信念,投身能源事业,让青春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征程中绽放光彩。
据悉,西安科技大学“北疆青锋,能源报国实践团”始终以实践总结为重要环节,通过复盘深化认知、凝聚共识,让每一次实践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加油站”,为培养担当能源强国建设重任的青年人才持续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