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道寻商脉:徽商精神的历史回响
2025年6月22日,“墨韵徽音·尺素传家”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来到安徽歙县,沿着千年徽商古道探访渔梁坝,追寻徽商足迹,感受渔梁精神。实践团成员们踏上光滑的青石古道,凝视着新安江湍急的水流冲刷着南宋时期遗留的条石坝基,耳边仿佛回荡起当年徽商船队启程时雄浑的号子声,这条古老的水埠码头和青石板路,曾见证徽商“无徽不成镇”的辉煌历史——明清时期,徽州商人从这里出发,顺新安江而下,将茶叶、木材、徽墨等货物运向全国乃至海外,创造了“徽骆驼”般坚韧不拔的商业传奇。
徽商古道上的石板路与古建筑,历史悠久。在渔梁古镇,实践团成员们聆听了当地老人讲述的徽商故事,并亲身体验了“渔梁鱼灯”等非遗文化。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了“鱼梁鱼灯”的精湛制作技艺,一盏盏栩栩如生的鱼形灯彩在风中摇曳。成员们了解到,嬉鱼灯源于祈福镇灾的传统。历史上,作为商贾云集之地的渔梁,徽商们正是通过嬉鱼灯活动,祈求贸易顺利与人员平安。这些生动的历史遗存和民间技艺,有力印证了徽商对徽州地区宗教信仰、祭祀礼仪等民俗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其为徽州文化形成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通过此行,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徽商精神中“贾而好儒”的文化底蕴与敢为人先的开拓勇气。
二、水脉护安澜:当代渔梁人的奉献情怀
渔梁坝不仅是徽商辉煌的见证,更是维系一方水土安澜的千年水利工程。作为新安江上游重要的古坝,渔梁坝至今仍承担着拦河蓄水、灌溉农田和防洪分洪的功能,尤其在每年梅雨季节,当新安江水位陡涨时,渔梁坝成为关键的泄洪区,古镇居民们识大体、顾大局,主动撤离世代居住的祖宅,配合政府分洪泄洪。他们以“舍小家、安江河”的无私胸怀,守护着下游城市和人民的安全,用实际行动续写着新时代的家国大义。
古镇居民们的奉献令人动容。一位在渔梁老街住了几十年的老人感慨地说:“我们世世代代靠这条江吃饭,现在江有难,我们怎能不帮?”每年汛期来临前,居民们都会提前打包好贵重物品,听从指挥转移到安全地带。即使家中房屋可能被洪水浸泡,他们也毫无怨言。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正是渔梁古镇传承千年的家国情怀在当代最厚重的表达。
三、双线共传承:实践感悟与时代意义
此次“墨韵徽音·尺素传家”实践活动以“商脉”和“水脉”双线交织,让成员们既感受到徽商闯荡天下的胆识与智慧,也领悟到江河安澜背后普通百姓无声的奉献与担当。在渔梁坝上,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一边是见证徽商兴衰的古码头、古街景,一边是守护万家灯火的现代防洪场景。实践团成员表示,徽商精神中的诚信、勤俭、开拓,与渔梁人身上体现的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悉,“墨韵徽音·尺素传家”实践团由池州学院学生组成,他们通过走访徽商故地、搜集徽商家书等形式,深入挖掘徽州文化的时代价值。渔梁之行让团队成员深受教育:大家纷纷表示,要把徽商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和渔梁人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传承下去,化作新时代青年奋斗的动力。正如实践团总结时所说:徽商精神与渔梁精神交相辉映,历史担当与当代责任一脉相承。这种“水韵映古道,家国见担当”的精神力量,将激励着新一代青年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奋发有为,谱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