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小手扎出奇妙世界,靛蓝染就文化童年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文化传承与教育普及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石。为丰富乡村儿童课余生活,传承非遗文化魅力,2025年6月30日,江西服装学院服装工程学院“寻裳”志愿服务队积极响应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满怀热情与使命感走进南昌县冈上镇合山村,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别开生面的扎染主题活动。此次活动以“巧手扎染,邂逅非遗”为主题,将传统手工艺与趣味实践深度融合,为当地儿童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之旅。
  图为合山村小朋友与服装工程学院“寻裳”志愿服务队在合山村委员会室内合照。聂晗姝 供图
  活动筹备阶段,“寻裳”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便做足了功课。他们深入研究扎染这一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精心设计活动流程和教学方案。考虑到参与活动的是乡村儿童,志愿者们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反复打磨,力求以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形式,让孩子们能够轻松理解和掌握扎染知识。
  志愿者们早早抵达合山村,精心布置活动场地,他们将提前准备好的染料、白布、弹珠、木板、麻绳等扎染工具与材料,整齐有序地摆放在活动桌上。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灵感,志愿者还特意设置了作品展示区,将提前制作好的各种精美的扎染花样成品悬挂起来,从简单而富有韵律的几何图案,到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花鸟造型,每一件作品都像是在诉说着扎染艺术的独特魅力,吸引着陆续到来的孩子们好奇的目光。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以一场充满趣味的互动小游戏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现场氛围瞬间活跃起来。随后,志愿者们通过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讲解,向小朋友们详细介绍扎染的历史文化。从扎染起源于秦汉时期,在唐代达到鼎盛,到如今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者们用一个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将扎染千年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一双双眼睛里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向往。接着,志愿者们又耐心细致地讲解了扎染的制作流程和创意技巧,从布料的选择、扎结的方法,到染料的调配、染色的时间控制,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清清楚楚。为了让孩子们有更直观的感受,志愿者还进行了现场示范,娴熟的手法、神奇的变化,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叹。

             图为合山村小朋友认真听志愿者讲解。陈丽萍 供图
  讲解结束后,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扎染创作中。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的小朋友别出心裁地用弹珠、木板等工具,在白布上创造出独特而有趣的纹理,仿是在绘制一幅属于自己的抽象艺术画;有的小朋友则用麻绳巧妙地捆扎出不同的图案,有花朵、有星星,还有可爱的小动物形状。随后,他们小心翼翼地将不同颜色的染料准备好的白布当中,看着染料在布料上慢慢晕染开来,孩子们的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的笑容。经过浸泡、氧化、漂洗等一系列步骤,原本素白单调的布料逐渐呈现出深浅不一、独具特色的图案。一件件充满童趣与创意的扎染作品新鲜“出炉”,孩子们捧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的笑容,纷纷向身边的小伙伴和志愿者们展示。

            图为志愿者在旁边教学合山村小朋友扎染。邓思思 供图

           图为合山村小朋友完成扎染作品后与志愿者记录当下合照。钟慧敏 供图
  此次扎染活动不仅让小朋友们体验到了传统手工艺的乐趣,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非遗文化传承的种子。活动过程中,小朋友们全神贯注、积极动手,在收获精美作品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对于志愿者们来说,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灿烂笑容,感受到他们对扎染艺术的浓厚兴趣,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与幸福感。
  这些色彩斑斓的扎染作品,不仅是孩子们创造力的生动展现,更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乡村的土壤里扎根生长。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乡村儿童近距离触摸非遗技艺,既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也为乡村文化教育注入了鲜活的养分。当传统扎染艺术与乡村儿童相遇,碰撞出的不仅是艺术的火花,更是文化传承的希望。相信在未来,这份文化的熏陶将持续滋养乡村儿童的成长,让乡村文化振兴的图景愈发清晰明亮。(洪婷、黄烨平)
    作者:洪婷、黄烨平    来源: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0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传承六尺巷礼让文化基因,为传统家风文化现代转型赋能
  • 湖南师范大学志愿者“三下乡”——以青春之力助武冈“破圈”
  •  湖南师大三下乡第三天竟筹得如此巨款!!
  • 合肥大学“冶父‘青’风起,梁岗‘振’当时”实践团队赋能乡村振
  • 小手扎出奇妙世界,靛蓝染就文化童年
  • 当青春遇上科技 当乡村遇见“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