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探秘大金湖:在自然与人文中开展调研实践
甘露寺中寻历史:解码千年古寺的建筑密码与民俗智慧
实践队首站抵达始建于宋代的甘露寺,聚焦其“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独特构造展开文化调研。在景区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细致观察木构建筑的榫卯工艺,了解古人如何利用岩壁走势设计梁架结构,感受传统建筑“顺势而为”的智慧。穿过斑驳的石门进入古寺区域时,入口处一方清泉汇集的净手池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据讲解员介绍,这处净手池承载着当地延续千年的民俗传统——游客以山泉水净手后,沿游步道抚摸路旁的四方竹,寓意“摸摸四方竹,可得四方财”。
队员们注意到,净手池旁的四方竹看似圆形,触摸时却能感受到分明的棱角,这种视觉与触觉的反差成为民俗体验的独特记忆点。“洗手时水流要自然滴落,不能甩手,否则会把财运甩掉。”讲解员的提示让队员们在体验中加深了对民间习俗的理解。
在古寺建筑核心区域,队员们通过拍摄影像、记录笔记等方式,梳理甘露寺的历史沿革与建筑特色,并与当地文化研究者交流,了解古寺在文物保护、传统技艺传承等方面的现状。调研中,队员们重点关注了古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关系,探讨传统营造技艺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斜线天里观生态:狭缝岩壁间的自然课堂
在仅容单人通行的“斜线天”景观处,实践队队员们实地感受丹霞地貌中的独特生态环境。透过岩壁裂隙洒落的光线,队员们观察到岩壁上生长的苔藓、蕨类植物群落,直观认识到微环境对生物分布的影响。与景区生态保护工作人员交流时,队员们了解到景区针对狭缝区域采取的游客限流、植被保护等措施,并通过现场观察,记录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生长状态。“这里的岩壁植被就像自然的‘活标本’,让我们直观理解了生态系统与地质环境的依存关系。”实践队队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水上丹霞探地质:碧水红岩间的自然奇观
乘船穿行于大金湖水域,实践队队员近距离观察水上丹霞地貌的壮阔景象。赤红岩壁沿湖岸延伸,岩层在水流侵蚀下形成的褶皱与沟壑清晰可见,队员们以影像记录、速写等方式整理地貌特征。在讲解员的讲解中,队员们了解到丹霞地貌“亿年沉积、地壳运动”的形成过程,以及气候、水文对岩层的长期影响。调研中,队员们还与景区环保部门交流水质保护、沿岸生态修复等举措,结合所见所闻,围绕“地质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展开讨论,加深了对自然遗产保护的认知。
结语:此次大金湖调研之行,“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以“观察—记录—交流”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地体验结合。队员们在甘露寺的木构细节中触摸历史温度,在斜线天的岩缝绿意中感知生态脆弱性,在水上丹霞的赤壁碧水中领略自然力量。未来,实践队将结合调研所得,以青年视角梳理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思路,为相关议题的研究积累实践素材。
作者:朱希羽 刘伟琦 肖涵予 杨蕙绮 来源: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
- 携手防艾护健康,艺彩纷呈筑未来
- 合肥大学大学生红十字会“共镌曙光”队于7月3日在安徽泗县山头镇中心小学,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四日活动。以“人道、博爱、奉
- 07-03 关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