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青春赋能产业振兴 科技深耕田园沃土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家庭农场发展,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为新时代农业现代化指明方向。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浪潮中,农业产业的“生态蝶变”与“科技赋能”成为破题关键。2025年7月2日,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青春聚力农场兴,深耕沃土助振兴”实践队深入莆田市秀屿区东庄镇,以“解码产业规划、深耕田间实践、探索生态循环”为脉络,在东庄生态休闲农业园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书写青春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篇章。
  解码产业蓝图:“一带两园三片区”的振兴脉络
  实践团首站聚焦东庄镇全域乡村振兴“一带两园三片区”项目布局:“一带”串联山溪水系打造林下步道、水上竹筏等旅游产品;“两园”锚定生态休闲农业园与生态循环工业园,构建“农工互促”格局;“三片区”划分上、中、下片区,覆盖现代农业、特色种植、乡建示范等功能。
  “‘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让产业振兴更有章法!”实践团成员对照展板,解析东庄生态休闲农业园的“两区协同”战略——家庭农场体验区与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互补,既保留乡土特色,又注入科技活力。作为福建农林大学教学实践基地,园区更成为“理论+实践”的天然课堂,让学子们直观触摸乡村产业振兴的规划逻辑。
  深耕田间实践:从“课堂理论”到“田园实操”
  在火龙果种植区,实践团成员化身“田间技术员”:蹲下身子观察植株长势,轻托果实判断成熟度,小心翼翼采摘、分拣……身着“科技小院”红马甲的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植物生理学、生态种植技术融入实践:调研大棚温控系统,分析“光温水气”对火龙果糖分积累的影响;协助农户分拣装箱,探讨“线上直播+地头直供”的销售新路径;结合家庭农场运营经验,提出“有机堆肥改良土壤”“秸秆饲料养殖”的循环农业构想,为园区升级提供技术参考。“原来课本里的‘生态循环’,在田间能变成实实在在的增产方案!”实践团成员感慨,田园实践让专业知识“落地生根”,更让他们深刻理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使命。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火龙果采摘 傅任铭摄
  探索生态循环:“种养融合”的绿色密码
  漫步园区养殖区,白鹅嬉戏、果蔬繁茂,一幅“林下养殖+生态种植”的循环图景徐徐展开:鹅群觅食杂草害虫,粪便成为天然有机肥,反哺果蔬生长。实践团深入调研这种“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发现其不仅降低农药、化肥使用,还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园区火龙果因“绿色种植”在市场更具竞争力。
  “生态是东庄农业的最大优势!”实践团与园区负责人交流时,重点探讨“家庭农场+生态农业”的融合潜力:利用家庭农场的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结合轮作休耕修复土壤,助力园区构建更高效的“种养循环链”。这一构想,既呼应东庄“生态循环工业园”的规划,也彰显农林学子“以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专业担当。
  
  图为东庄生态休闲农业园种植区 傅任铭摄
  
  图为东庄生态休闲农业园养殖区 傅任铭摄
  深化校地合作:青春智慧赋能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实践团在调研中发现,东庄镇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为此,团队与当地政府、农业园联合召开座谈会,提出构建“青春智库”平台的设想:一方面,依托福建农林大学农业技术、生态农业等学科优势,定期为家庭农场主开展技术培训,将“有机栽培”“种养循环系统”等创新技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实操手册;另一方面,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农户反馈机制”,通过长期跟踪服务,动态优化技术方案。例如,针对火龙果种植中的病虫害问题,实践团建议引入“生物防治菌剂”替代化学农药,并计划返校后联合实验室开展专项研究。此外,团队还协助园区策划“生态农旅融合”活动,如“家庭农场研学”“果园采摘直播”等,吸引城市消费群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青年学子不仅是技术的传播者,更是城乡互动的桥梁。”东庄镇负责人高度评价这种“既送技术、又拓市场”的帮扶模式。
  
  图为实践队合影 傅任铭摄
  未来,校地双方将签署战略协议,推动“科技小院”常态化驻点服务,让青春智慧真正扎根乡村,形成“实践—创新—反哺”的良性循环。
  
 
    作者:傅任铭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发布时间:2025-07-06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播散安全种子,支教点亮儿童防护意识
  • 青春智慧点亮银龄生活:“智慧助老e路  安全护老同行”实践团深入
  • 青春赋能产业振兴 科技深耕田园沃土
  • 青春赋能产业振兴 科技深耕田园沃土
  • 深入莆田市秀屿区田间地头。团队通过“诊脉式调研”精准把脉家庭农场痛点,创新采用“问卷星+田埂访谈”双轨模式;打造“移动农技实验
  • 07-06 关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