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趣味化学课堂点亮乡村科学星火

   七月的槐林镇,暑气蒸腾,却挡不住知识传递的热忱。为了丰富乡村儿童们的暑期生活,带领其探索化学的奥秘,7月6日,巢湖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化韵传槐”星火实践团奔赴槐林镇,以“一院一镇一品”暑期三下乡活动为契机,将化学的奇妙种子,播撒进乡村儿童的心田,用青春力量点燃科学探索的星火。                
        清晨的阳光洒进教室,志愿者们早已就位。面对孩子们五花八门的课业问题,他们变身“知识摆渡人”。数学题里的抽象逻辑,被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实例;语文课文的深意,借着生动故事层层剖析。辅导中,志愿者们耐心的为小朋友们解答难题,面对数学难题,他们摒弃枯燥讲解,以槐林镇的建筑、作物为素材,将几何图形融入房屋结构,把数学运算与农田收成关联,让抽象知识“落地生根”;讲解语文生字,从汉字的象形起源讲起,“‘槐’字左边是木,就像槐树的枝干,右边的‘鬼’,藏着古人对树木灵性的想象” ,生动诠释让生字学习趣味满满。孩子们从最初的拘谨,到主动提问、分享思路,学习氛围里的温度,是志愿者耐心浇灌的成果,为乡村儿童的成长筑牢知识基石。志愿者们不仅解疑答惑,更传递学习方法。鼓励孩子们“错题分类”“联想记忆”,让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教室里,专注思考的神情、豁然开朗的笑声,是知识耕耘后的收获,为乡村儿童的暑期学习筑牢根基。       
          
图为图为实践团成员辅导小朋友们写作业。屠金雨  供图
     午后,趣味化学实验成为最精彩的“冒险环节”。“荧光流星雨” 中,维生素B₂在水中绽放荧光,像夜空中坠落的星;“彩虹桥”实验中,滤纸里的毛细现象,让彩色墨水如灵动丝带蔓延,孩子们看着“彩虹”搭桥,忍不住伸手触碰,惊叹“原来纸里藏着会走路的颜色”;“蓝海沉浮”里,白醋与小苏打碰撞,气泡托着蓝色溶液翻涌,像极了深海浪潮,有孩子轻声感慨“化学是海里的魔法” ;“彩虹泡泡龙” 中,彩色泡泡如长龙吐出;“特制版璀璨星空” 里,瓶中液体晕染出梦幻色彩。孩子们的提问如连珠炮:“烟花颜色也是化学变的吗?”“洗衣服的泡泡咋来的?” 每一个问题,都是探索欲的延伸。志愿者们放手让孩子操作,在“吹气球的瓶子” 实验里,指导他们混合白醋与小苏打,看着气球慢慢鼓起,“哇,瓶子会吹气球!” 的惊叹声此起彼伏。每一次试剂添加、每一个现象观察,都让化学从课本上的文字,变成可触摸的奇妙体验,点燃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火种。
   
图为实践团成员 与小朋友们共同完成吹气球的瓶子实验。屠金雨  供图
     实验后,志愿者向小朋友们开展化学知识讲座和心理讲座,在为小朋友们讲解化学知识的同时也为小朋友们疏通心理,让小朋友们有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很快,夕阳西沉,活动进入尾声。孩子们与志愿者围坐,相机快门响起,笑脸在镜头前绽放。录制互动视频时,有孩子分享:“我以后想当科学家,做更多好玩的实验!” 志愿者们欣慰微笑,他们知道,科学的火种已点亮。这些画面里,有孩子收获知识的喜悦,有志愿者付出的满足,温暖与希望,随晚风吹向槐林镇的每一个角落。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为小朋友们授课。杨谢超 供图  
     此次三下乡活动,志愿者们以课业辅导为基,趣味实验为翼,科普讲解为光,不仅助力乡村儿童解决学习难题,更点燃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在槐林镇的夏日时光里,化学不再是课本上的冰冷公式,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奇妙魔法。巢湖学院实践团用行动诠释青春担当,让支教成为乡村儿童成长的“催化剂”,也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科普教育的无限可能。未来,这份对科学传播的热忱,将继续化作星光,照亮更多乡村孩子的逐梦之路 。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的合影。崔柏浩 供图
(通讯员  丁庆雨)
 
    作者:丁庆雨    来源:丁庆雨
    发布时间:2025-07-10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三下乡】梨香清韵 志愿护航——长青青开展生态保护志愿服务活动
  • 院坝里的53年党龄:一堂扎根乡土的“红路”传承课
  • 嘉庚薪火照侨乡: 厦门海洋学子三下乡的“技能铸魂”实践
  • 华农实践小队前往尧治河村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