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赴宣城“童梦舟楫,渡梦启航”儿童教育关爱帮扶团——周瑾个人感悟
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赴宣城“童梦舟楫,渡梦启航”儿童教育关爱帮扶团——周瑾个人感悟
这次宣城郎溪的实践,与其说是完成了支教和调研任务,不如说是我在和乡村的碰撞里,悄悄完成了一场自我的“补课”——补的是课堂上学不到的“生存技能”,更是对“成长”的重新理解。
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放下预设,拥抱真实”。去之前,我总觉得“调研”就是按问卷上的问题一一问完,“支教”就是把备好的课讲完。可到了村里才发现,现实从来不是按剧本走的。就像去老乡家发问卷,本想聚焦“文化传承”,结果聊得最多的是“今年茶叶卖得好不好”。起初我会慌,觉得“偏离了计划”,但慢慢发现,这些“意外”才是最珍贵的——老乡的家常话让我懂得,调研不能只看“数据”,更要看见“生活”。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比任何预设的方案都更有价值。
其次,我终于突破了“怕生”的壁垒,懂得了“沟通的本质是真诚”。以前在人群里说话都会紧张,更别说主动敲开陌生人家的门。第一次去村里的五猖馆调研,我攥着问卷站在门口,半天不敢进去。后来硬着头皮走进去,说明来意后,老师傅只是点点头。我没话找话地说“五猖历史很久了吧”,他抬头笑了笑,话匣子就打开了。从那以后我明白,沟通哪有什么“技巧”,不过是放下“架子”——别把自己当“调研者”,就当是来听故事的晚辈;别想着“必须问出答案”,先聊聊对方关心的事。后来再去走访,我能自然地和阿姨们聊菜地的收成,和大爷们说天气的变化,问卷上的字里行间,也多了些温度。这种“不怕被拒绝”的勇气,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还有一点,是对“文字表达”有了更深的理解。写新闻稿和总结时,我总习惯罗列“做了什么”,比如“完成多少份问卷”“上了多少节课”,可队长说“这些是流水账,读者想看到的是‘为什么做’‘感受到了什么’”。他让我想想:孩子们拿到文创礼品时眼里的光,老师傅说起传统手艺时的骄傲,这些细节比干巴巴的数字更有力量。于是我试着把这些画面写进去,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文字果然变得鲜活了。这让我明白,文字不只是记录工具,更是传递情感的桥梁——能把经历里的温度写出来,才是真的学会了表达。
回头看,这次实践教会我的,其实是“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方法论:面对陌生的环境,别怕“搞砸”,先迈出第一步;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别想着“技巧”,先拿出真心;处理任务时,别困在“标准”里,先想想“意义”。这些成长,或许不像证书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它们就像郎溪的阳光和泥土,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让我知道,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完成别人的期待”,而是在一次次实践里,更清楚“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