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果,探索皖北农村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路径同时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将专业知识与乡村实践相结合。2025年7月6日,文法学院E科农兴三下乡实践队抵达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蒋疃村,实践队通过采访村党委书记陆小强和科技特派员刘站长,深入了解了当地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现状与挑战,探寻农村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环保先行,守护乡村生态底色
在谈及秸秆焚烧问题时,陆小强书记强调,秸秆焚烧不仅会污染土壤和水源,威胁居民饮用水安全,还会造成空气污染,增加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日趋严格,村里在养殖业污染治理上采取了切实措施,要求粪便污水必须经过过滤沉淀处理后才能还田,严禁随意排放,从源头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如今,蒋疃村的环境卫生已实现常态化管理。村里配备了70名保洁员,实行每日打卡制度,由专人带队进行日常清扫,曾经脏乱差的现象一去不复返,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农村垃圾处理规范,小规模养殖环境整洁,整体污染水平较低,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图为团队成员去农田里实地考察。王婧涵 供图
产业赋能,激活乡村发展引擎
针对皖北农村资源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蒋疃村致力于做到“人、地、事”三者融合,积极发展村级经济。通过土地流转,大规模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并打造桃园特色种植产业,同时引入种植大户,优化农业生产结构。2024年,村经济收入达到60万元,实现了全面脱贫目标,集体经济稳步增长。
为了帮助脱贫户稳定增收,村里建立了有效的机制,雇佣366户脱贫户参与农业劳动,如打药、薅草、看管等,每人年收入可达1万至2万元,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让脱贫户在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
此外,村里建设的3座光伏电站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发电收益用于支持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困难群体慰问等公益项目,为乡村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助力,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科技特派员刘站长介绍,上级下派的科技特派员主要负责农业种植与养殖方面的技术支持,从播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科学种植知识,如秸秆还田、选种、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针对部分争议问题,特派员通过实际例子解释为何某些操作不必要,同时强调根据天气情况灵活调整技术措施的重要性。
然而,农业技术推广也面临着一些难点。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对新技术理解能力不足,加上部分经销商误导,导致农药使用量过大、成本增加。此外,农民习惯于传统耕作方式,对新品种和新技术接受度不高,影响了生态农业的推广效果。当前农药相比过去毒性较低,但因使用过量仍存在一定环境风险,这成为农业生态保护的一大挑战。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科技特派员们仍积极作为。基层科技人员会定期与高校或科研机构专家对接学习,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并将新知识传递给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生态农业建设。随着农民工返乡增多,农村劳动力有所回升,农民种田积极性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科技特派员刘站长。郁雯涵 供图
实地探访,见证发展活力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实践团队前往光伏电站、桃园和农田进行实地参观。走进光伏电站,成片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村干部介绍,这些电站不仅为村里带来稳定收益,更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随后,实践队踏入约30亩桃园,近距离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切身感受科技助力下农业生产的蓬勃活力。
此次调研活动,实践队成员既深入了解到蒋疃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又通过实地参观直观感受到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强大力量。实践队表示,将认真整理调研成果,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通讯员 郁雯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