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红马甲走村入校播希望,宣讲团助学政策暖兴宁 --广职大“薪火凝聚”助学宣讲团点亮兴宁学子求学路

       为让国家资助政策真正走进乡村、扎根校园,7月9日至13日,广州职业技术大学“薪火凝聚”助学宣讲团在“双百行动”驻兴宁工作队副队长刘炜的牵线支持下,深入叶塘镇叶塘中学与宁中镇星民村,通过“校村联动 + 精准滴灌”的模式开展政策宣讲。这场集专题解读、互动体验、入户帮扶于一体的活动,不仅发放政策指南600余份、覆盖400余人,更用青春力量架起政策与群众间的“连心桥”,让“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的承诺在兴宁大地落地生根。
 

校园宣讲:从文件语言青春表达,让政策活起来

      “国家资助政策就像一场及时雨,能帮大家拔掉‘求学路上的穷钉子’!” 在叶塘中学的宣讲会现场,刘炜用生动的比喻拉开序幕。他系统拆解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等九大资助体系,特别强调“助学贷款在校期间免息”、“毕业还款期限延长至 22 年”等惠民条款,当讲到“勤工助学既能赚生活费又能练本领”时,台下学生们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图为刘炜向学生宣讲资助政策
       “原来上大学真的不用担心钱的问题!”高二(4)班的叶同学在咨询台前连问了三个问题,指导老师戴开生拿出流程图,用"申请-审批-发放"三个步骤帮他理清思路。这位曾因家庭困难打算辍学的少年,此刻握紧了政策手册,指尖在"国家助学"字样上反复摩挲。

图为指导老师戴开生向学生进行政策解答
       宣讲团创新设计了“放飞梦想”环节,同学们将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写在彩纸上折成飞机,当百余架纸飞机同时飞向天空,课室变成了承载希望的原野——这是资助政策宣讲活动中最动人的画面。

图为宣讲团与学生放飞梦想的纸飞机
 

入户帮扶:用客家话讲清政策账,让政策有温度

       “阿妹,五个娃上大学,贷款能一人贷一份不?”星民村村民廖阿姨(化名)攥着政策手册的手微微颤抖,她家靠几亩稻田维生,每年五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支出曾让这个以务农为生的家庭陷入绝望。宣讲团的刘同学立刻用客家话回应:“廖阿姨您放心,每个符合条件的孩子都能申请,学费生活费都能贷,毕业挣钱了再还,利息还低!”,她边说边用红笔在宣传册圈出“每人每年最高20000元”、“毕业后的前五年内只需偿还利息不需还本金”等关键信息。一句句乡音,瞬间拉近了距离,让政策变得更有温度,为这个多子女家庭送去了实实在在的希望和安心。

图为宣讲团与帮扶的村民合影
 
靶向宣讲:提前摸排 + 一户一策,让政策帮扶更精准
       在宁中镇书记和星民村干部的带领下,宣讲团带着前期摸排的10余户特殊家庭清单,开启了“一户一策”的靶向宣讲。每到一户,成员们都先翻开手绘的“家庭情况表”——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单亲家庭”、“多子女就学”、“监护人重病”等关键信息,这些都是提前通过村委走访、邻里访谈梳理出的精准情况。宣讲团走进特殊家庭学生小张(化名)家时,昏暗的屋子里贴满了奖状,宣讲团成员发现他因担心学费未填报志愿,当即联系招生办老师在线指导,还留下“助学热线”承诺全程跟进。这样的场景在乡道间不断上演,红色宣讲服穿梭在稻田与村舍间,与金黄稻浪、白墙黛瓦相映成趣,成为夏日里最动人的民生风景线。

图为宣讲团入户宣讲
 

图为宣讲团成员走在乡间小道

长效帮扶:从一次性宣讲全周期护航

       这场宣讲不是终点,而是帮扶的起点。据宣讲团指导老师戴开生介绍,团队将构建长效帮扶机制:与兴宁当地共建“助学信息库”,动态跟踪困难学生成长;联动金融机构开发“客家话版”助学贷款申请指引;组织广职大毕业生返乡开展“成才反哺”分享会,让受助学子看到“读书改变命运”的鲜活样本。从信息跟踪到资源联动,从政策解读到精神激励,这套“全周期护航”体系,正让短暂的宣讲转化为持续的成长动能,让教育帮扶真正成为点亮乡村未来的“长明灯”。

图为宣讲团与村镇干部合影
 
       从校园里的热烈互动到乡野间的细致解答,广州职业技术大学“薪火凝聚”助学宣讲团用青年视角解读政策,用乡土语言传递温暖。当政策手册变成追梦的船票,当客家方言讲清惠民的条款,教育公平的种子正在兴宁的沃土上发芽——这既是国家资助政策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青年深度融入“百千万工程”、用行动书写的“乡村振兴答卷”!
 
摄影:吴盛彬 林杰鑫 赖煜华 曾智 张平 戴德荣
 
    作者:戴开生 李婷 廖继珊 刘清铃 赖煜华    来源:刘清铃
    发布时间:2025-07-1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红马甲走村入校播希望,宣讲团助学政策暖兴宁 --广职大“薪火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