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并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文化艺术学院“一泸同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近期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杵坭村与沙湾村,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图1 杵坭村合照
7月9日团队抵达杵坭村后便迅速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杵坭村作为多民族聚居地,普通话的推广对于促进当地旅游发展、打破语言壁垒具有重要意义。团队通过精心设计的问卷和广泛的实地调研,全面掌握了村民普通话的使用频率、学习意愿及需求,为后续制作调查报告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2 走访调研
在活动中,团队成员沿着红色文化记忆的脉络,重走长征路。同时,团队还拜访了泸定(杵坭)山歌第六代传承人吴全清,通过他的介绍,深入了解了杵坭山歌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并在激昂的歌声中共同缅怀革命先烈。
图3 拜访杵坭山歌传承人吴全清
为提升杵坭村的旅游吸引力,视觉传达专业同学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精心绘制了一幅长达10米的墙绘,展现了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此外,团队还计划深入挖掘当地红色文化和樱桃谷地域特色,设计独具特色的IP形象和文创产品,以推动当地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图4 “民族一家亲”墙绘
为增强团队推普影响力,中文专业同学开展了一场普通话与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讲座。讲座中,村民们积极参与绕口令挑战,现场气氛活跃。同时,社工组同学前往甘孜州泸定老年养护院开展慰问活动,用亲切的方言与老人们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传递了温暖与关怀。
图5 讲座现场

图6 社工组在养老院教老人做关节操
7月13日团队成员于奔赴沙湾村,开展了支教活动。团队成员深入村民家中,开展普通话使用情况调研,详细了解当地村民的语言习惯和普通话掌握程度。随后,支教活动正式拉开帷幕,社工组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心理课,通过压力球释放试验和绘制优势树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优势。视传组的非遗课堂向孩子们介绍了生活中的非遗文化,并手把手教他们制作纸翻花,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7 社工组课堂现场
图8 小朋友与亲手制作的纸翻花合影
第二天,支教活动持续升温。社工组精心策划了积木课,孩子们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通过分组合作搭建出积木塔的方式,让他们在团队协作中学会了沟通与合作。随后开展的防灾减灾宣讲活动中,主讲成员通过案例讲解、现场演示等方式,向孩子们普及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防范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视传组的绘画课堂上,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梦想和家乡的美景,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童真与希望。中文组则聚焦普通话推广,从日常用语等基础内容入手,通过趣味朗读、情景对话等形式,纠正孩子们的发音问题。
图9 中文组课堂现场

图10 中文组上课合照
图11 绘画课现场
图12 绘画课小朋友合照
此次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一泸同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的系列活动,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紧密贴合当地发展实际,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居民和乡村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泸定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