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薪火,红色润文星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耕读星火 红色文星团队暑期三下乡活动圆满收官
耕读传薪火,红色润文星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活动圆满收官
七月的热浪裹挟着收获的喜悦,湖南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耕读星火,红色文星” 团队的暑期三下乡之旅,在 7 月 19 日画上了圆满句点。这一路,我们以博物馆为窗,触摸娄底的历史脉络;以实践为笔,书写青年的责任担当。
观市情概览,识湘中底蕴
清晨的娄底博物馆内,团队成员们首先驻足于 “市情概览” 展区。展墙上,娄底的地理坐标清晰呈现 —— 地处湖南中部,东接长沙、南邻邵阳、西连怀化、北靠益阳,8109.58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82.7 万儿女在此繁衍生息。从 “湘中明珠” 的区位优势到山水环绕的自然禀赋,一张张图表、一段段解说,让大家对这片土地的认知从抽象走向具体。“原来娄底是湖南的地理几何中心,这样的区位为发展提供了这么多可能!” 队员们边看边记,悄然将这片土地的 “家底” 刻进心里,为后续的实践探索埋下伏笔。
溯名人足迹,悟红色初心
移步至 “名人与红色文化” 展区,灯光下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从三国名相蒋琬的治世智慧,到近代革命先驱蔡和森的救国呐喊;从院士名录里的科研报国,到红色人物谱中的热血担当…… 娄底 “名人辈出” 的底蕴在此尽显。团队成员们在蔡和森同志的事迹展前久久伫立,重读《向导》周报的办报初心,感悟 “为真理而斗争” 的革命精神。“这些先辈用生命诠释了‘红色’的重量,我们作为‘红色文星’,更要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 队长在笔记中写下感悟,红色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悄然扎根。
研振兴蓝图,探耕读实践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博物馆内 “乡村振兴” 主题展区的标语格外醒目。团队成员们围绕娄底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仔细研学: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效;从县域城乡融合的探索,到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农业的尝试。作为计算机专业学子,大家结合 “耕读” 初心,热烈讨论如何用编程技术、大数据分析助力当地农业生产数字化 ——“或许可以开发一个农产品溯源小程序”“智慧农业监测系统能帮农户省不少事”,专业所长与乡村需求的碰撞,让 “实践出真知” 有了更生动的注解。
融古今智慧,传安全薪火
展区一角,“三国文化与安全科普” 的融合展陈别出心裁:既有三国时期的城防智慧,也有现代消防知识(火警 119)的科普。团队从中获得灵感,将历史中的安全智慧与当下需求结合,在返程前走进附近社区,为居民和孩子们开展了一场特别的安全宣讲。从 “古人如何防火” 的趣味故事,到 “现代消防逃生技巧” 的实操演示,再到暑期防溺水的重点提醒,古今对话间,安全意识悄然融入人心。
围坐复盘凝智,初心照亮前路
行程最后,团队在博物馆外的树荫下围坐复盘。“从市情认知到红色感悟,从乡村振兴研学 to 安全宣讲,每一步都是成长。”“下次可以把专业实践做得更深入,比如真的为农户开发个小工具。”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将五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行串联成线。那些在博物馆里汲取的知识,在实践中收获的认可,都成了最珍贵的 “毕业礼”。
五天的旅程虽已落幕,但 “耕读星火” 的传承永不停止,“红色文星” 的使命永远在肩。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子们将带着娄底的底蕴、红色的初心、实践的智慧,继续以青春之名,在理论与实践的沃土上深耕,让星火成炬,让文星闪耀!
- 精工古法融新艺,醇厚茗香续传承
- 7月18日浓“农”深情,“乡”约振兴实践团解锁红茶制作全流程!从摊晾到30分钟摇青,到90分钟揉捻,再经4-6小时发酵褪去青涩。通过尹经
- 07-19 关注:0
- 青歌润渠马,匠心筑乐梦
- 2025年7月17日,在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即将结束之际,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音乐学院“青歌筑梦”乡村振兴促进团在重庆市
- 07-19 关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