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探寻千年窑火新生路 安徽理工大学学子赴上窑镇调研寿州窑非遗研学助力乡村振兴

为挖掘寿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活化路径,探索非遗研学与乡村文旅融合的实践模式,2025年7月11日至13日,安徽理工大学“楚韵薪传”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深入淮南市上窑镇,开展为期三天的系统调研。以实际行动响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号召。
 
在上窑镇历史文化研究者李传胜带领下,团队实地探访松树林寿州窑遗址。 结合现场地貌与遗存,他系统阐释了寿州窑的历史脉络、工艺特点及在中国陶瓷史上的独特地位。调研时,一位村民主动展示田间劳作发现的寿州窑瓷片——历经千年,黄釉仍光洁温润,成为活态历史的见证。 李传胜借此强调:“保护寿州窑遗址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激活文化基因、推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石。”

























图为李传胜带领队员参观松树林窑址 冯靖然摄

为精准评估寿州窑研学旅行项目的市场基础与社会认知度,团队深入淮南市寿州窑文化资源与人群聚集的核心区域,分别在上窑镇新四军纪念林景区、上窑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淮南市博物馆开展了问卷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当地居民、游客,并专门针对中小学生设计了问卷,以获取全面真实的群体意见。结果显示,寿州窑作为上窑镇重要的历史文化名片虽广为人知,但公众对其深层价值与具体历史地位普遍认知不足或模糊。值得关注的是,受访者对“陶艺拉坯体验”、“听文物故事+现场创作”等互动沉浸式研学课程表现出很高的参与意愿,这为深化公众认知、弥补知识空白提供了重要契机。

图为队员给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发放调研问卷 冯靖然摄

为探寻寿州窑的“活态传承”,团队先后拜访第五代传承人沈德亮与第六代传承人宗汪洋。
在沈德亮家中,这位坚守传统的匠人深情讲述了几代人的传承故事。他强调:“非遗的核心是‘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真正理解、掌握寿州窑精髓的接班人。”这不仅是他的心声,更是几代传承人共同的使命。

图为队员采访第五代传承人沈德亮 王恩奇摄

第六代传承人宗汪洋则展现了非遗创新活力。从13岁学徒到如今独当一面的传承人,他生动诠释了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匠人精神,为寿州窑的活态传承与文化复兴注入青春力量。他创立陶瓷品牌,推动“非遗进课堂”项目,并与旅行社合作推出陶艺体验研学课程。宗汪洋认为,通过让更多人亲手触摸泥土、体验拉坯,在互动中了解寿州窑历史与文化,能点燃参与者的兴趣——而兴趣正是最好的老师。

图为队员采访第六代传承人宗汪洋 王恩奇摄

为切身感受寿州窑技艺的精妙与不易,团队成员在宗汪洋指导下尝试陶艺拉坯。看似简单的旋转塑形,实则需手、眼、心高度协调。队员们屡屡“失手”、泥坯坍塌的经历,让他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所需的时间积淀,并对“匠人精神”有了具象认知——原来每一件光洁精美的寿州窑瓷器背后,都凝结着经年累月的苦练与专注。
 
此次实践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之旅。青年学子们亲手触摸千年窑火的“温度”,在亲身实践中深化了对“活态传承”的理解,厚植了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未来,团队计划结合调研成果,推动“非遗+研学”课程开发,助力寿州窑这一珍贵遗产突破“历史符号”的静态形象,焕发出驱动乡村发展的可持续动能,对乡村振兴进行文化赋能,注入青春力量。
 
 
    作者:唐佳宁 刘忆冉    来源:唐佳宁 刘忆冉
    发布时间:2025-07-23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青春向党践初心,薪火相传担使命——经管学院“合启淮章”团队20
  • 废瓶焕新彩,童心种绿芽——“望山”青禾服务队带白溪关青少年玩
  • 寻踪即墨藏茶史,溯脉千年蕴雅情
  • 寻踪即墨藏茶史,溯脉千年蕴雅情
  • 7月23日,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浓“农”深情,“乡”约振兴实践团走进即墨瑞草园茶文化博物馆。从神农尝百草解毒的传说,到古今制
  • 07-23 关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