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是生态之基,亦是发展之要。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为绿色发展理念写下生动注脚,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2025年7月2日下午2时,福建农林大学赴屏南县生态农业“绿脉振兴”实践队在王松良教授带领下,抵达屏南县前汾溪村大梦书屋,探访新农人郑振如用生态理念浇灌土地、以创新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奋斗故事。郑振如常年与土地打交道,村里人都亲切的称呼他为阿土。阿土既是一位新农人也是一位大地艺术家,以土地为纸、汗水为墨,在生态农业转型与乡村艺术的双重维度中,探索着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
聚焦实践痛点,深挖生态转型内核
实践队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深入理解新农人在生态农业转型中的探索与挑战。抵达前汾溪村后,团队首先与新农人阿土展开深度访谈,重点围绕其从传统化学农业转向生态种植的历程、模式创新及实际成效展开调研。
阿土在其“螺稻共生”试验田内(福建农林大学“绿脉振兴”实践队摄)
阿土从跟随父辈从事农业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当传统农业普遍依赖化肥农药增产时,阿土便敏锐觉察到化学农业对生态系统的侵蚀。“农药就是对身体有害的。”,访谈中他朴实地道出初心。访谈中,实践队细致记录了近年来阿土生态农业的实践经历:从早期对化肥农药危害的觉醒,到主动摒弃化学种植模式的决心;从尝试稻鱼共养、借鉴蟹稻共生的摸索,到2025年创新“螺稻共生”模式的突破。针对“螺稻共生”这一最新实践,队员们详细询问了田螺除草、松土、排泄物肥田的具体生态循环机制,以及该模式在产量、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实际表现,为后续分析生态农业的可行性积累了第一手资料。这种聚焦实践细节的调研方式,不仅展现了团队对生态农业模式的专业关注,更体现了将理论研究与田间实践相结合的严谨态度。
链接市场实践,解析品牌化赋能路径
为探究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践队将调研视角延伸至“生态产品如何实现价值转化”这一关键问题。团队专门针对阿土的品牌化实践展开调研,向“乡野艺校”主理人毛华磊了解其团队协助阿土叔创立“阿土的米”品牌的全过程。如今,其生态大米以每斤12元的价格走向市场,消费者对健康食材的认可印证了生态农业的经济潜力。
乡野艺校主理人毛华磊阐述“阿土的米”设计理念及过程(福建农林大学“绿脉振兴”实践队摄)
注入科学支撑,构建实证研究基础
作为高校实践团队,福建农林大学“绿脉振兴”实践队的突出优势在于将科学方法融入田野调查。访谈结束后,团队立即转入实地科研环节,跟随阿土前往其计划开垦的新耕地区域,开展土壤本底调查。
王松良教授指导队员进行土壤采样(毛华磊摄)
在王松良教授的专业指导下,团队严格遵循科学采样规范:首先将待垦区划分为三个典型采样单元,确保样本的代表性;随后在每个单元内进行多点采样,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这些土壤样本将被带回实验室进行理化性质分析,旨在摸清新耕地的土壤健康状况,为阿土的后续生态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团队计划通过长期数据积累,为屏南县乃至更大范围的生态农业模式推广提供实证支撑,推动生态农业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这一行动充分体现了高校服务地方产业的责任担当,将科研力量直接注入乡村振兴一线。
福建农林大学“绿脉振兴”实践队与新农人阿土、乡野艺校毛华磊、汤明珠等在前汾溪村大梦书屋前合影(福建农林大学“绿脉振兴”实践队摄)
此次“绿脉振兴”实践队的屏南之行,不仅是一次对生态农业实践的深度探访,更是高校团队以专业能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从挖掘生态模式的创新价值,到解析品牌化的市场逻辑,再到以科学数据筑牢发展根基,团队用严谨的调研、务实的行动,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从实践观察到理论支撑的全方位服务,成为连接高校科研与乡村实践的重要纽带。
作者:郑朴之、周正鑫、林兰力、孙浩文、孙娜、唐苏琳、郑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