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文学院学子深入调研“文化惠民工程”实施现状

【社会实践特辑】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文学院学子深入调研“文化惠民工程”实施现状

  "每月一场戏,我提前两小时占座!"在铜川市某县的文化广场上,76岁的张大爷紧紧握住调研队员的手激动地说。这一幕,正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文化惠民工程"调研实践团深入基层的真实写照。近日,该实践团奔赴陕西省25个行政村,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服务体验等方式,全面把脉乡村文化服务现状,为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探寻新路径。
  

  一、文化图景:村民"精神餐桌"的冷暖人生

  调研发现,不同村庄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在设施完善的示范村,数字农家书屋的"亲子共读角"成为晚间最热闹的场所,年轻父母带着孩子扫码听名著;而在一些偏远山村,文化活动室大门紧锁,落满灰尘的书籍和设备无声诉说着被遗忘的故事。
  

  二、痛点扫描:文化惠民遭遇"三重梗阻"

  1.供需错位:文化配送遭遇"水土不服"
  调研显示,一些农家书屋的农业技术书籍版本陈旧,戏曲下乡剧目多年重复,而年轻人更渴望非遗手作、短视频创作等新潮文化活动。“每次送来的电影都是老片子,年轻人低头刷手机,老人看一半就回家了。”一位村文化管理员坦言。
  2.管理真空:文化设施陷入"沉睡状态"
  团队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村庄文化广场沦为“晾晒场”。乡村文化设施“有人建、无人管”现象普遍。由于经费和编制限制,多数村文化管理员由村干部或村民兼职担任,缺乏专业培训,导致设备维护滞后、活动组织乏力。
  3.数字鸿沟:智能服务沦为"空中楼阁"
  随着数字化文化资源库的推广,操作复杂、设备不足等问题将部分群众挡在门外。老年人面对智能终端“找不到入口”,留守儿童因缺乏设备无法访问在线教育课程。“光有二维码,没人教扫码,好东西都锁在手机里。”一位留守老人感叹。

  三、破局之道:从"输血"到"造血"的暖心实践

  “我们不再被动等待,而是主动问需于民。”渭南市某村党支部书记介绍。在困境中,一些村庄的探索给人启示。渭南市雨露社区培训留守妇女开展草编工艺,其作品成为小红书爆款,月销售额突破万元。
  
  

  四、青年思考: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主角"

  "文化惠民不是简单的'送戏下乡',而是要听见田野里的声音。"实践团队长刘呈凤在调研手记中写道。团队建议,未来应着力构建"需求精准对接+本土人才培育+数字适老化改造"的三维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团队成员表示,将持续跟踪服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从"最后一公里"走向"最美一公里"。
    作者:刘呈凤    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
    发布时间:2025-07-2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安徽中医药大学银龄暖阳团赴怀远县开展实地调研
  • 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文学院学子深入调研“文化惠民工程
  • 青春赋能乡土,数智守护安康
  • 青春赋能乡土,数智守护安康
  • 2025年7月23日,星期三,湖南工商大学前沿交叉学院“长青桥团队”奔赴乡村,以数智赋能乡土发展,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担当。穿过
  • 07-27 关注:26
  • 沈韵传红实践团:在大孤柳村调研中践行实践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