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大学学子:陶艺支教为西安村留守儿童填补暑期“教育真空”
仲夏七月,当城市里的孩子忙于兴趣班时,13岁的返乡少年小董在浮梁县湘湖镇西安村却陷入了困境:“作业遇到难题没人问,爸妈在电话里只会说‘自己想办法’。”小董的经历是许多因家乡学校撤并而随父母进城、暑假返乡却面临教育空白的留守儿童缩影。
为应对这一难题,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陶星火计划”暑期社会队于7月9日至16日进驻西安村,开展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他们的调研显示,该村常住人口不足23%,多数孩子随父母在外就读,寒暑假回村后常面临“教育真空”与安全隐患。“孩子要么沉迷手机,要么下河野泳,是家长最大的担忧。”一位村干部表示。
技艺传授与心灵陪伴

支教团队以陶艺为载体,从泥土特性、揉泥手法、拉坯节奏等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孩子们逐步掌握捏塑、盘筑、雕刻等技能。课堂的亮点在于精心设计的主题创作环节:“我想成为的人”、“理想中的生活”、“我最喜欢的人”、“我的烦恼”等。孩子们用陶泥无声地倾诉梦想与压力。志愿者杨云帆观察到:“专注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减压。当孩子们把情绪揉进泥土塑造成型时,我们就在一旁陪伴、倾听。
安全教育巧妙融入创作。针对暑期防溺水重点,团队摒弃生硬说教,引导孩子们创作“安全水域”与“危险水域”场景模型,并捏塑救生圈、警示牌。在动手实践中,“不私自下水”、“遇险呼救”等关键安全知识被自然植入孩子们心中。
陶艺画室里的双向成长
支教过程亦是大学生们的“心灵洗礼”。孩子们纯粹的信任与真挚的情感深深打动了志愿者。一张描绘老师形象的感谢卡片,传递着最朴素的心意。“付出即收获,”一位队员感慨。这份感动激发了团队为孩子们留下长久资源的愿望。临行前,他们利用在校园募集的闲置画材和陶艺工具,精心布置了一间明亮的“陶星火”陶艺画室,作为持续美育的基地移交当地管理。
“陶星火计划”暑期社会队的陶艺支教,远不止于暑期托管。在西安村这方陶泥天地中,返乡学子们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更获得了安全守护、心灵陪伴与文化滋养,有效填补了乡村暑期教育的缺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