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培养战略,强化水利学子实践能力与家国情怀,河海大学国家水网智慧防灾调研团于7月10日至7月24日开展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调研。此次调研以“科研引领、工程实察、防灾调研、惠民入户”为主线,依托国家水网与智慧防灾两大主题,足迹遍布东南西北,涵盖南京、湖北、陕西、广东等多个区域,形成了覆盖科研单位、重大水利工程、灾害调查现场与民生治理前沿的立体式、多层次调研格局。实践团聚焦水利科技创新、水工结构智能化改造、洪涝灾害防控策略及城市补水工程民生效能,切实做到了调查领域全覆盖、调研内容高深度、实践过程高密度,力求以青春之问叩响时代命题。
铁心桥畔科研讲座启智识,模型试验铸匠心
7月10日至11日,调研团前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铁心桥试验基地,开启本次暑期实践的科研首站。在南科院科研专家的倾力指导下,成员们认真聆听了《高土石坝溃坝模拟理论方法及应用》《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水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南科院组织的系列高水平科普讲座,深入了解水利工程安全、智慧防灾体系建设、雨情水情预报等前沿技术。专家们将复杂的技术问题融入实际案例,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同学们收获颇丰。在随后的交流座谈中,南科院各研究所代表向实践团介绍了研究方向、科研平台与成果转化路径,激发了成员对水利科研的浓厚兴趣与未来深造的明确目标。

南科院副所长钟启明讲话 宋天浩摄
调研团还系统参观了试验基地的集中模型展示区和多个专业试验厅。在水运工程物理模型展区,成员们依次考察了三峡枢纽升船机、溪洛渡泄洪模型、港珠澳大桥水沙动力模型、长江航道整治河工试验系统等典型工程,切身感受到模型实验在大型工程设计论证中的决定性价值。随后深入高速水流、筑坝、生态水文、泥沙试验、渗流模拟等多个核心实验厅,了解复杂水动力环境、坝体安全、材料耐久性及流域治理策略的实验研究方法。此次调研不仅让成员直观体验“大国重器”背后的科研体系,更增强了青年学子对“科技强水、科研强国”的现实使命的认知,为其今后走向科研前沿、服务国家水利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成员观察放水闸门结构及启闭系统 宋天浩摄
陆水大坝承水利精神,青春“智”理载时代使命
陆水试验枢纽作为三峡工程科研体系的技术源点,承载着中国水利从经验走向科学、从手工走向系统的转型记忆。7月14日,实践团走进三峡试验坝博物馆,通过实物模型与历史档案,系统了解陆水自1958年起服务三峡技术攻关、筑坝工艺验证与水工材料研究的卓越贡献。先辈们凭借简陋工具完成基础性科研突破的精神,让青年学子深切体悟到“自主创新、攻坚克难”的水利品格,也由此理解“国家水网”不仅是结构体系,更是一代代水利人的信仰传承。

实践团成员聆听三峡试验坝历史 宋天浩摄
在随后对除险加固工程的实地踏勘中,实践团于7月15日和7月16日深度了解了陆水水库“功能恢复+能力提升”的系统改造路径。从副坝闸体重构、主坝密封灌浆到闸门系统智能化升级,再到传感器网络与信息化平台的集成应用,一系列“可视+可感+可控”的现代技术手段,让成员们切身感受到数字孪生技术如何融入工程肌理,推动老旧水库向“智理枢纽”蝶变重生,真正实现“科技强水”的现实跃迁。

成员现场听取技术人员讲解监测原理与阈值设定 宋天浩摄
7月16日,调研团组织专题座谈与问卷调研,围绕新时代水利人才成长路径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陆水枢纽多位专家展开深入交流。专家指出,水利青年既要掌握结构设计、水文测算等基础技能,也要具备系统思维、协同治理与工程管理能力。他们勉励河海学子立志做“懂水、管水、护水”的行家里手,在国家水网建设一线书写青年担当。此次交流不仅深化了实践团对行业需求的理解,也为未来优化水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宝贵参考。

专家寄语水利青年 宋天浩摄
脚踏秦川勘坝体实况,躬身实地筑减灾长堤
黄河流域灾害频仍,工程短板频现。7月17日至18日,调研团走进陕西省湭河水库,聚焦黄河中游水灾多发区的工程隐患与减灾难题。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巡坝、结构踏勘与资料核查,发现湭河及其支流存在典型“河高于地”悬河风险,防洪堤老化破损、边坡失稳明显,部分大坝泄水系统锈蚀、闸门启闭迟滞、电控系统老旧,调度功能严重受限。部分通洪路径被城镇建筑侵占,“行洪不畅、应急迟缓”问题尤为突出。

坝体外围监测点与启闭机房布设情况 宋天浩摄
在与水库技术人员交流中,实践团深入理解当前水利设施“标准偏低、年久失修、监测缺位”的共性问题。湭河水库长期依赖人工巡检与经验调度,关键节点缺乏系统性加固与备用电力保障,面对极端水情暴露出工程抗压能力弱、响应效率低、联动机制差等深层挑战。调研团深刻意识到,黄河安澜不仅需要技术投入,更需统筹思维和系统治理。

技术人员介绍清水混凝土无机材料防护试验 宋天浩摄
针对发现问题,实践团结合专业知识,建议加强“基础修复+结构加固”双重保障:优化泄洪渠设计,完善堤防加高护脚,更新启闭机电控系统,补齐安全巡检监测设备;同时应推动“水利+城乡”空间协同,设立行洪缓冲带,严控城建侵占水道。灾害治理不仅是技术修复,更是责任传承。青年水利人唯有深入一线、直面难题,方能在新时代国家水网建设中扛起防灾减灾的青春使命。
三涌补水润民心,水利福祉见初心
广州之水,润泽城市生机,也承载民生冷暖。调研团最后一站走进广州三河涌补水工程,实地调研“提水—输水—蓄水—补水”一体化运行体系。三河涌工程通过东圃泵站提取珠江水,经22公里输水管线输至长虹苗圃调蓄池,向沙河涌、猎德涌等河段进行生态补水,大幅提升了枯水期水体流动性与水质,2024年补水范围扩至38平方公里,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氨氮率检测的比色卡 宋天浩摄
调研中,实践团关注补水工程背后“水利+城市+民生”协同效应。水务人员介绍通过接入再生水系统与智能监测平台,实现水量水质实时联控、污染源溯源治理。实践团成员参与巡河巡查,实测氨氮指标,现场发现垃圾堆积、排污口回流等问题,提出“基层联动+科技赋能”相结合的整改思路,建议优化感应检测密度、设置智能提示标牌并提高居民参与率,推动治水工作向“自治共治”迈进。

已影响排水与水体通畅的堆积垃圾 宋天浩摄
三河涌补水工程让实践团不仅观察到了完整的生态补水系统运行路径,更切身感受到水利工程如何从宏观调度走入百姓生活,润物无声地增进民生福祉。三河涌补水工程通过长距离输水、智慧调控与生态修复联动,实现城市河涌“有水可流、可净可活”,不仅改善了水质,还缓解了枯水期黑臭水体频发的问题,提升了居民生活环境的整体品质。
江河万里奔涌,是时代的脉搏;国脉所系水脉,正呼唤挺膺担当的青年力量。躬行四地,国家水网智慧防灾调研团的河海学子们以双脚丈量山河、以热忱投身一线,秉持着“天下有溺尤己溺”的河海担当,坚守着“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十六字校训精神,既探智理之术,更悟治水之道。在科研高地,他们读懂大国重器的自立自强;在工程前沿,他们感知智治水网的时代跃迁;在灾害现场,他们探寻安澜护民的根与魂;在民生末梢,他们倾听水利润心的点滴回响。新时代的水利青年,正以知识为舟、使命为桨,在波澜壮阔的国家水网图景中,奋楫争先、破浪前行,为护山河无恙、保百姓平安注入青春的坚实力量!

国家水网智慧防灾调研团在陆管局前合影 宋天浩摄

实践团在陆水水库前合影留念 宋天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