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南财学子暑期社会实践:青春实践探智农路,科技赋能绘振兴图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三农” 工作的重要论述,近日,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智耕云野・阡陌慧农”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踏上了探寻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之路。团队成员们先后深入南京市湖熟水乡农场与雅周农业园,通过实地走访、与农场实践者深度对话、参与田间实操等方式,近距离观察科技如何为农业生产注入新动能,人才如何为乡村发展带来新活力,产业融合如何为农民增收拓宽新渠道,用青春视角记录下智慧农业绘就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科技深耕田间:从“经验种植”到“数据决策”

  “过去靠天吃饭,现在靠数据说话。”湖熟水乡农场负责人李娟娟指着田间的智能灌溉设备介绍,农场引入的智慧农业系统已实现对农田的精准监测与管理。多种高科技设备协同运作,让灌溉、施肥等环节按作物需求精准执行,推动农业生产向标准化、智能化转型。

  雅周农业园的数字化实践同样亮眼。工作人员刘老师展示了园区的传感器监测网络:“温湿度、光照等数据实时传输,一旦出现异常立即报警,故障响应速度比以前快了至少3倍。”在智能温室大棚里,无土栽培、水培等技术打破土地限制,作物生长环境全程可控,产量较传统种植提升近五成。

 

  

图为南京市湖熟水乡农场节水种植装置 吴蔡蓉供图

人才注入活水:破解“谁来种地”的乡村之问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面对基层农业人才短缺问题,两地均给出了针对性解决方案。

  湖熟水乡农场负责人李娟娟强调,政府的专项补贴政策为吸引年轻人返乡搭建了“跳板”。“针对大学生和返乡创业者,我们有创业补贴、设备购置补贴等,就是要让年轻人觉得种地有奔头。”同时,农场聚焦传统农户技能升级,邀请专家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手把手教农户操作智能设备,帮助年长农户跨越“数字鸿沟”。

  雅周农业园则从产业创新入手吸引青年力量。“现在的农业早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了。”刘老师说,园区通过“农业+电商”模式,让年轻人的创意与农特产品碰撞出新火花。“年轻人带来的直播带货、品牌策划等新思路,正让农产品从‘土疙瘩’变成‘香饽饽’。”

  图为采访湖熟水乡农场负责人李娟娟 吴蔡蓉供图

产业融合破局:拓宽乡村振兴“增收赛道”

  在产业融合方面,两地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路径。湖熟水乡农场将农业与休闲观光结合,开设农事体验活动与农学兴趣课程。“周末亲子种植、田间课堂很受欢迎,既让城里人亲近农业,又为农场增加了附加值。”负责人李娟娟说。

  雅周农业园则打造“全链条数字化+多业态融合”模式。刘老师介绍,园区建立农产品全链条溯源体系,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种植、加工全过程;同时联动文旅产业,推出“温室研学”“采摘直播”等项目,让农业从单一生产向“生产+服务”转型,带动农户收入持续增长。

  图为工作人员讲解相关知识 崔涵供图

  从湖熟水乡农场的 “数据种地”,到雅周农业园的 “创意兴农”,两地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 “加速器”,人才是乡村振兴的 “发动机”,产业融合是农民增收的 “快车道”。正如李娟娟所说:“以前农民盼风调雨顺,现在盼数据精准;以前愁‘种得出’,现在愁‘卖得好’;以前怕年轻人走,现在怕年轻人不来 —— 这就是智慧农业带来的改变。”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其不仅加深了他们 对于乡村振兴的了解,更切实感受到了实践者们的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从智能设备扎根田间到人才队伍回归乡村,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湖熟水乡农场与雅周农业园的实践,正勾勒出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清晰路径。正如实践者们所言,科技的种子已播撒在希望的田野,未来必将生长出更多产业兴旺、农民富足的乡村新图景。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 夏妍
    发布时间:2025-08-0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探查工业废水处理,践行绿色环保之路
  • 7月3日9时,巢湖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碧水清渣队”在指导老师、队长带领下抵达马鞍山和县污水处理厂,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
  • 08-02 关注:0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