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7月23日至27日,青岛农业大学“艺心益语”实践服务团的33名成员从城阳校区出发,前往滨州市阳信县,开启为期五天的“三下乡20”社会实践之旅。这是该团队自2016年以来第十次踏上这片土地,他们以艺术为舟,在乡村文化振兴浪潮中破浪前行,用青春热忱续写与乡土的十年之约。
2025年7月,阳信县迎来了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青岛农业大学“艺心益语”实践服务团秉持“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初心,在阳信县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乡村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
7月23日清晨,即便雨幕笼罩,也挡不住实践团成员们的热情。当车辆驶入阳信,雨过天晴,彩虹高悬,仿佛是这片土地对他们的热烈欢迎。队员们一抵达便迅速投入筹备工作,迫不及待地要将艺术的火种播撒在这片乡土上。
7月25日上午,实践团前往阳信电子信息产业园与瑞鑫地毯研发中心。在瑞鑫地毯研发中心,队员们看到了众多精美的地毯作品和创新的设计理念。
图为队员们认真观察地毯图案,感受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李雨璇摄。
这些地毯色彩斑斓、工艺精湛,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产业赋能对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同日,实践团参观了毛岸英故居。通过故居内的珍贵文物和图片,队员们回顾了毛岸英同志的英勇事迹,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下午,实践团与宋王村舞蹈队共同排练并演出了广场舞《母亲是中华》。村民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伴随着音乐,迈着整齐的舞姿,展现出乡村文化的蓬勃生机,也传递着产业振兴带来的幸福律动。
图为村民与实践团成员一起排练广场舞,大家笑容满面,气氛融洽。李雨璇摄。
7月26日上午,阳信梨农双创中心里,智慧农业的魅力令人惊叹。病虫害监测系统、智能植保机等数字化设备一应俱全,它们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梨树的生长。一排排显示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的电子屏幕,让种植变得科学高效,让传统农业摆脱了“看天吃饭”的困境,也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科技先行”的内涵。
随后,实践团来到华阳雕刻工厂。这里一片静谧,工匠们专注地俯身雕琢牛骨。他们手中的刻刀灵动游走,将普通的牛骨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花鸟栩栩如生,纹样寓意吉祥。工匠们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实践团十年深耕乡土的初心相互呼应。
夜幕降临,宋王村的夜空被非遗打铁花照亮,绚丽多彩的火花如星辰洒落。紧接着,实践团的“文艺轻骑兵”演出登场。《光亮》的舞姿优美,传递着温暖;《盛世中国》的朗诵慷慨激昂,振奋人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表演舞蹈《光亮》,舞姿轻盈,灯光下尽显青春风采。张艺萌摄。
精彩的表演赢得了村民们的阵阵掌声,演出结束后,大家纷纷涌上舞台,与队员们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回荡在夜空中。
图为村民与实践团队员们亲切互动,廖苗苗摄。
7月27日,实践团针对当地儿童开展了特色支教活动。他们构建了“舞台演出+乡村课堂+田间互动”的三维育人模式,采用“分班教学”,分为贯口、口才、合唱、舞蹈四个班。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课堂上,耐心地教孩子们练习舞蹈,孩子们认真聆听,积极学习。李雨璇摄。
舞蹈《萱草花》为孩子们带来温暖,经典红歌《红星闪闪》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国情怀,非遗互动《逗猴》则激发了孩子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晚上的成果汇演中,孩子们自信地展示所学,收获了村民们的热烈掌声。
青岛农业大学“艺心益语”实践服务团的十年坚守,如同一颗种子在阳信土地上生根发芽。他们在实践中读懂乡土中国,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文化振兴添砖加瓦,也为校地协同发展搭建了坚实桥梁。未来,他们将继续以文化为纽带,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得更加绚烂。
图为社会实践成员合影,李雨璇摄。
(图片说明:以上图片均为青岛农业大学“艺心益语”实践服务团在阳信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拍摄,真实记录了活动的精彩瞬间和感人场景。)